本报特约记者 晨 阳 本报记者 马 俊
美国“太空”网站12日以“空间站的新时代即将开启”为题宣称,伴随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决定花费4亿美元资助3座商业空间站的筹建工作,“后国际空间站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NASA未来不再运营“耗费巨大”的空间站项目,而是将其转交给商业公司。这对国际太空领域的研究影响有多大?是不是未来空间站的发展方向呢?
报道称,NASA近日批准了3座商业空间站的开发提案,“这些提案代表着‘太空4.0’时代的到来,也是首次尝试在政府航天机构的框架之外,为人类创造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目前在近地轨道运营着的两座空间站都归属于政府航天机构管理,国际空间站长期保持着约7名航天员在轨状态,而新组建的中国空间站可以容纳3名航天员。报道称,运营这些空间站虽然成果显著,但需要花费巨大的资金,国际空间站的运行成本高达每年30亿美元,占据NASA载人航天年度预算的很大一部分,因此美国计划在2024年之后停止对国际空间站的相关拨款。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称,NASA并不打算建造新的空间站,而是将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权转移给私营企业。根据NASA公布的计划,蓝色起源公司和波音公司组建的团队获得1.3亿美元的资助,开发一个名为“轨道礁”的商业空间站,它设有多个太空舱可容纳10人。该空间站同时考虑了工作和娱乐的需求,设置有办公区域、实验室、花园和3D打印机等,该空间站未来将出租给感兴趣的各方机构,包括政府部门、研究人员、旅游公司甚至电影制作团队。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旅行者”航天公司的团队也获得1.6亿美元的研究资金,准备建造“星辰”多用途空间站。该空间站计划于2027年发射入轨,它包括生物实验室、植物实验室、物理学和材料研究实验室以及一个露天工作平台。另一家军工巨头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领头的团队获得1.256亿美元研制模块化商业空间站,未来可以停靠该公司的“天鹅座”飞船。
总的来说,这些商业空间站更偏重太空生活的舒适度,“它代表了空间站运作模式的重大转变”。报道称,无论是早期的美国“天空实验室”、苏联“礼炮”系列空间站,还是结构更复杂的“和平”号空间站和当今的国际空间站,它们都优先满足于工程应用的需求,但对于航天员而言,就谈不上什么舒适度了。根据现有的这些商业空间站的概念设计,它们拥有宽大的窗户可以鸟瞰地球,内部装潢非常有科幻色彩,与塞满仪器的国际空间站截然不同。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之所以NASA考虑不再亲自运营空间站而是转由商业公司负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十年中,NASA依靠这种模式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报道称,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等私营航天企业承担了运送航天员和补给往返国际空间站的任务后,可节省200亿至300亿美元。如今NASA大力资助这些私营航天公司,是希望能抢在国际空间站退役之前,让新一代商业空间站投入运营,避免“中国成为唯一在近地轨道上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一名中国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NASA在商业空间站领域投下重注,也和美国对太空领域的投入日益削减有关。包括载人登月在内,多个NASA重点项目因为资金等原因被迫推迟或取消,美国已无力再单独建造和运营传统的大型空间站。相比之下,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和维护费用要少得多。另一方面,商业空间站是否值得其他国家效仿还需要观察。与国际空间站这样的超级工程比起来,注重运营成本的商业空间站无论是规模还是配备的仪器都很难与之相提并论,这意味着很多偏重基础研究的大型空间项目恐怕难以在商业空间站上展开研究。事实上,除了中国空间站外,俄罗斯也在尝试自行建造空间站,同样也是由国家航天机构运营。▲
上一篇:超级计算机预测六夸克粒子存在
下一篇:互联网企业向“链”而生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