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马赛举行的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4日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那么,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更新的名录有什么变化?
总部设在瑞士格朗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是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自然保护组织,在全球自然保护界具有重要影响。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四年一度的机制性会议。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编制,是全球动物、植物和真菌保护现状最全面、最权威的名录。名录将物种划分为9个等级,按严重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未予评估。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相关物种的生存范围、种群数量、栖息地、趋势、面临的威胁、急需的保护行动等信息,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重要的健康指标。红色名录除了评估新发现的物种外,也会重新评估已经评估过的物种。
例如,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这表明由于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大熊猫的生存状态得到了改善。而在此次更新的名录中,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从“易危”升为“濒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指出,科莫多巨蜥正日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
目前,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经评估了超过13万个物种。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网站最新数据显示,超过3.8万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
对于不同的物种,面临灭绝威胁的比例也不同,其中两栖动物为41%;哺乳动物为26%;针叶树为34%;鸟类为14%;鲨鱼和鳐鱼为37%;造礁珊瑚为33%;甲壳类动物为2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指出,人类生活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紧密交织在一起。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正在举行,与会国家和相关方应把握机遇,努力实现基于可靠科学数据的约束性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