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这个夏天你被蚊子咬了多少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虽然立秋已过,但是蚊子依然活跃在“工作一线”,甚至咬得更狠了。

  就在上个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联合首次发布“蚊虫叮咬指数”。该指数共分五个等级预报,发布范围为北京16个区,发布时段为每年的6月1日到9月30日,对未来3天的蚊虫叮咬风险进行预报,并据此提出不同等级下相应的个人防护建议。当指数风险等级在3 ~ 5级时,人在室外活动,可根据情况选择长袖长裤。

  1.jpg 

  蚊虫叮咬指数等级及防护建议。(图片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蚊虫叮咬指数’,是以天气状况和室外温度来判断蚊虫的活动情况,据此来制订合理的防蚊措施。”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邹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这一指数的发布对于民众的健康出行做预警参考,预防疾病的传播、扩散和蔓延,提升健康水平都非常重要,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幸福指数”工程。

  蚊子可传播多种疾病 

  蚊子在地球上存在已经超过2亿年,并进化出了多种多样的种属,包括36属,3600余种。它们可以居住在沼泽、森林、沙漠、北极地区和城市中心等。中国已发现370余种,其中按蚊、库蚊、伊蚊3个属的蚊种超过半数。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 72.5 万人死于由蚊虫叮咬引起或传染的疾病。

  “蚊虫叮咬并非小事一桩,轻则瘙痒红肿,重则引起全身炎症。尤其是蚊虫叮咬会传播登革热、乙型脑炎、疟疾、丝虫病等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邹洋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蚊子传播致病微生物的过程大概是,先从一个宿主吸食了相关病原体,在体内尤其是唾液腺大量复制繁殖,再瞄准下一个宿主叮吸时,它的口器就像相通的针管一样,吸食血液,释放促进血液流动加快的化学物质,顺便将病原体留下。

  尽管蚊子会携带很多种病原体,但不同种属蚊子分工明确,会传播不同的疾病。通常伊蚊会传播黄热病、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病毒、裂谷热等疾病,库蚊会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淋巴丝虫病、西尼罗热等疾病,按蚊会传播疟疾等疾病。

  而至于为何蚊子要吸血,此前的科学研究早已经给出答案:繁衍需求,产卵需要血液。也就是说,只有雌性蚊子才会吸血。

  多种手段精算“指数” 

  那么,为何有的人经常被蚊子叮咬,而有些人却安然无事呢?

  对此,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副所长张勇解释,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是吸引蚊虫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每个人的饮食、卫生、生活等习惯不同,也会对蚊子的“吸引力”有所差异。比如,运动员、比较胖的人因呼出的二氧化碳量更大,更容易招蚊子。还有爱出汗、体温相对高、有体味、爱穿深色衣服的人也容易招蚊子。

  谈到如何计算“蚊虫叮咬指数”?张勇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主要采取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人诱停落法。二氧化碳诱蚊灯是一台模拟人体二氧化碳呼出量的监测设备,配备有光源,连着二氧化碳气瓶,还有一个诱捕蚊虫的收集笼。每天日落前一小时和日落后一小时,是蚊虫活动的高发期,二氧化碳诱蚊灯就会在这两个小时间被放置在室外。

  人诱停落法是通过监测人员“暴露”自己来吸引蚊子。专业人员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来到蚊虫比较多的地方,当蚊子落在身上时,就用电动吸蚊器吸走,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计数、统计分析,以监测蚊虫的密度。

  而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则是通过导入气象要素的各种数值,推算蚊虫的密度。据该中心高级工程师姜江介绍,他们前后用了5种机器学习方法,并将5种算法的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平均,从而精确地利用气象因素对北京各区“蚊虫叮咬指数”做出预测。

  时刻警惕病媒传播性疾病 

  当然,除了向民众及时发布“蚊虫叮咬指数”,邹洋认为,相关部门还需采取必要措施,通过科普蚊虫叮咬预防知识、提供蚊虫叮咬必备药品、研发预防蚊虫叮咬“神器”等方式,让广大民众及时做好防护,减少“蚊虫灾害”对民众生活品质的影响。

  特别在国际合作人员交流往来日益频繁,传染性疾病跨国界流行与传播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控制蚊媒传染病更具有现实意义。

  那么,蚊子能否会被消灭呢?对此,邹洋表示,这一物种是不可能被灭绝的,而我们能做的则是降低虫媒密度,防止虫媒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第一,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不同蚊种活跃时间进行集中消杀,疫情可能来临前进行消杀,疫情可能高发时间段进行监控;第二,消灭传染源,对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保护易感人群,尽早接种疫苗,有效防蚊管理,做好旅行和工作前的“旅行医学”知识培训。

  “蚊子只是病媒生物的一种,我们还应该关注包括跳蚤、钉螺、老鼠等在内的其他病媒生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媒介生物控制室主任刘起勇提醒,很多人都以为病媒传播性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其实它们就在我们身边,一定要提高警惕,有意识地预防和控制。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