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纸,用还是不用?欧洲人曾迟疑了几百年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纸在中东大受欢迎,传播毫无阻碍。可到了欧洲,就被冷落了几百年。尊崇羊皮卷的中世纪欧洲人,将纸称为“粗陋的羊皮卷”,甚至称为“渣滓”。

  纸,是现代社会的刚需,不可须臾离之。然而,古代欧洲人刚接触到纸的时候,却颇为冷淡和鄙视。

  500年前,纸在许多欧洲国家还是舶来品。但很快,造纸就成为了各国的战略产业。产业兴衰的背后,是人心之变,时势之变。

  异教徒的“渣滓”

  纸是一种低调的材料,任人揉搓。但再牛的人,离不开纸;再牛的行业,也离不开纸。造纸厂的滚筒一停转,恐怕整个世界都要瘫痪。

  讲纸的历史,首先要澄清两点。第一,纸不是东汉蔡伦发明的。不少证据表明,西汉就有了造纸技术,蔡伦只是改进了它。造纸技术的成熟用了几百年。

  第二,纸也不是由751年怛罗斯战役的中国战俘传到中东。此前,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商人已经很熟悉并经常使用中国纸。中东人8世纪开始大力推广纸,巴格达在8世纪末开始造纸。

  纸在中东大受欢迎,传播毫无阻碍。可到了欧洲,就被冷落了几百年。尊崇羊皮卷(parchment)的中世纪欧洲人,将纸称为“粗陋的羊皮卷”,甚至称为“渣滓”。

  1140年左右,法国一位受人尊重的修道士——皮埃尔访问了西班牙,发现西班牙的穆斯林与犹太人在旧布做的材料上写经文。他认为这说明了异教徒社会的退化。

  皮埃尔写道:“我们读的书,取自羊皮、牛皮,或是沼泽的莎草。他们手中的却是用旧衣服、碎布等劣质玩意儿堆出来的书。”

  在皮埃尔生活的时代,由穆斯林统治的西班牙南部,正在生产全世界最出色的纸,然而欧洲人却没感到有学习造纸的必要。

  意大利人灵活一些,他们终于在13世纪50年代(或更早)开始模仿阿拉伯人造纸,并在随后200年将技术扩展到德国和法国。

  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尽管很熟悉纸,在《神曲》里多次提到纸,但却不愿意将《神曲》写在纸上。

  同一时期,西西里的国王也规定,法律不得写在纸上,要写在羊皮卷上。

  纸真正受青睐,并取代羊皮卷,与1450年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有很大关系。1490年,英格兰第一家造纸厂是为了供给新建的印刷车间才建立的,波兰第一家造纸厂建立于1491年,奥地利第一家造纸厂建立于1498年……俄罗斯、尼德兰、北欧的造纸厂则建立的更晚。

  欧洲自有宝卷在手

  欧洲人从2000多年前开始用羊皮卷,对它情有独钟。因为羊皮卷优点多多,许多方面比纸强。

  羊皮卷更确切的翻译是犊皮,它们不一定来自羊,往往来自小牛。最上等的羊皮卷是胎儿时期动物的皮,以及白色动物的皮。制作羊皮卷,首先需将兽皮浸泡在石灰中,10天后撑开,用刀刮光,晾干,再用石头打磨,直到完全平滑,就可以用墨水笔书写了。写错了,可以用刀刮掉一层重写。

  除了羊皮卷,欧洲人熟悉的另一种书写材料是莎草,源自5000年前的埃及。莎草是把埃及沼泽里一种可以吃的芦苇茎,剥成黏糊糊的一层层,再横竖交叠,挤压,粘成一大幅莎草。paper这个词,就是莎草的意思。莎草的质地挺像后来的纸。

  莎草在埃及好保存,但在潮湿的欧洲不能久存。羊皮卷更适合欧洲气候。羊皮卷比莎草强的另一点在于,羊皮卷可以随便折叠,不易磨损或裂开。而且羊皮卷钉成册,比莎草长卷方便翻阅。

  羊皮卷很贵,但它耐久。直到今天,各大图书馆和修道院还完好存放大量羊皮卷。

  这些古卷是认认真真手抄出来的。装帧和字体都经过精心设计。封面常镀金、镶宝石。书又大又重,一般供起来当作镇院之宝,偶尔拿出来读一下,还要放在斜的台面上。据说14世纪大诗人彼特拉克想要举起一本书,却不小心把腿砸成重伤,差点儿要截肢。

  羊皮卷迟迟不“退休”,与喜旧厌新的保守心态有关。就像一个用惯了紫砂壶的茶迷,会对搪瓷缸泡茶嗤之以鼻一样。

  另外,欧洲人接受纸更慢,也因其文化与阿拉伯不同。公元1000年时,阿拉伯人识字率更高,经济更加繁荣,更世俗化,更精通数学、天文、会计、建筑等一切学问,因此需要便宜的书写材料。

  而中世纪欧洲人世俗学问不昌,书籍集中于宗教领域,羊皮卷足够用了。公元10世纪时穆斯林统治的西班牙科尔多瓦图书馆藏书40万册;而梵蒂冈图书馆1455年才藏书5000册;同期一位葡萄牙国王只有6本私人藏书。

  公元1100年后,随着欧洲引入中东学问,庸常书写的需求日益迫切,引入纸也就是迟早的事。试想,总不能用昂贵的羊皮去验算账目,去登载瞎编乱造的游记和小说吧。

  印刷信息爆炸后,大量用纸更是势在必行。欧洲人发现,纸张同样可以耐久、美观,而且比羊皮卷更轻便。1523年,一位威尼斯商人去世,留下了15000册书。

  纸越发重要,各国开始将破布列为战略资源,禁止出口。有些造纸商人还被国王授予专利特权。

  水力打浆后来居上

  纸毫无疑问是中国人的发明,但就像很多伟大发明一样,它今天的成功不能完全归功于某个天才的灵光一闪,而是要感谢一代代能工巧匠的改进。

  在东方,高丽和日本擅长造纸,它们选用桑树、构树等植物的韧皮层——就是粗糙表皮下运送水分的那层——造出来的纸又白又耐久,有8世纪造的纸原样留存到现在。

  中东人则发明了完全用破布造纸的工艺。今天一些造纸专业词还是阿拉伯语源。

  欧洲人虽然很晚才模仿阿拉伯人造纸,但很快就造出了最好的纸。

  首先,欧洲人用水力打浆,大大提升了产量。打浆是造纸核心环节。所谓打浆,就是敲打植物纤维,使纤维素分子的氢氧键与水分子亲和。干燥后,纤维素就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

  中国造纸匠手持木棒打浆;后来,中国人和阿拉伯人都学会脚踩杠杆捣臼。而欧洲人则用河水驱动转盘,带着木槌一上一下地击打。意大利人从13世纪开始造纸,把水力制羊毛毡机,简单改装成了水力打浆机。

  几百年前,欧洲人的造纸车间已经很像今天的工厂。它们日夜开工,噪声大,冒出难闻的味道(脏布头要泡在尿液里)。

  17世纪,荷兰人又把风车磨坊改成了风力打浆机,还改进了打浆金属撞头。

  欧洲人还用细细的金属丝编筛子,比起中国人的竹筛、阿拉伯人的芦苇筛,筛出来的纸质量更高。

  另外,欧洲人还改变了上浆工艺(就是给纸浆加料,让容易洇透墨水的“草纸”,变成硬挺的书写纸)。中国用从地衣里提取的胶上浆,阿拉伯人用谷物淀粉上浆,欧洲人则用动物明胶上浆,提高了纸的质量。

  欧洲人还发明了水印,让高水平的造纸工匠能够销售自己的品牌。

  意大利13世纪刚开始造纸,就成为最好纸张的生产地。那种纸,现在叫百分百布料纸,是文具店的奢侈品。

  有趣的是,1450年的欧洲纸之精美达到巅峰;1500年纸的质量开始下滑,变得更软,更适应印刷。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直到今天,纸的地位不断上升,质量却不断下降。

  中世纪那郑重而缓慢的传播方式,被茫茫书海淹没。人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神圣的大部头,或神父的吟诵,而是从一个奇趣岛屿跳向另一个,难以安定。

  如果修道士皮埃尔知道一定会说:“我早警告过你们了,用纸是一种退化!”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