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小吃街”“非遗音乐周”“非遗网购节”……如今,不少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成为网友热捧的对象。
近年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激发传统行业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搭乘数字经济的快车向“网红”转型。尤其是有关政策不断出台,让非遗“网红”之路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强调,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培育一批“网红”品牌。
数据显示,我国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但并不是所有非遗项目都适合商业化。个别“网红”非遗项目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有人认为其缺乏创意,有人则担心过度开发。这表明,非遗“触网”应平衡好保护传承和创新开发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具体而言,首先应以人为核心,让非遗“活”起来。非遗是以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应对非遗传承人、传播者和消费者的特点综合考量,为非遗“网红”市场注入更活跃的生命力。
其次,运用好数字媒介技术,让非遗更可“感”。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加持能够让非遗“听得见”“摸得着”“带得走”。但也应注意数字媒介展现非遗文化的局限性,避免让非遗品牌塑造止步于表面、流于形式。
最后,合理推动非遗品牌开发,让转型更有“序”。应进一步提升非遗产品设计与制作水平,同时,更加有序地推进非遗品牌转型升级。在原汁原味保持非遗产品形态和文化精髓的前提下,扩大非遗的品牌影响和产业链条。
非遗传承既需要保护传统技艺,也需要不断拓宽非遗传播渠道。只有合理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非遗的“网红”之路才能更稳、更好、更远。
上一篇:十年“618” 升级亮点多
下一篇:融合应用助推5G进入飞跃之年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