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月21日00时17分,在台湾台南市(北纬23.24度,东经120.51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此后数个小时内,台南市、嘉义县等地余震不断,达20余起。
21日8时50分,台南市楠西区再次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9.5公里,属于极浅层地震,最大震度台南3级。
目前因为地震受伤就医人数为27人。地震造成台湾全岛震感强烈,福建泉州、厦门、福州、莆田等地震感明显,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亦有震感反馈。
地震预警功能非常重要
在紧急时刻
提前几秒钟的预警
都是紧急避险的宝贵时间
01 微信如何设置地震预警?
用户在微信内搜索“中国地震台网”或“地震预警”:
➡️进入“中国地震台网”小程序;
➡️点击“开启地震预警”并允许“地震预警通知”与“获取位置”;
➡️成功添加关注地后即可开启地震预警服务。
02 地震来袭应该怎么躲
1
科学避险
科学避险,首先需要大家养成一个习惯:
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要会识别和分析家中及办公环境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尤其是那些容易倾倒的大型家具、容易砸到人的悬挂物、发生位移容易损坏的燃气管道和电线等装置以及在上班、上学途中的巨大的广告牌和玻璃幕墙。
因为一个7级地震,可能不会造成建筑物的完全坍塌,但是在玻璃幕墙下面行走,玻璃会碎,这是很危险的。
家里能排除隐患的排除隐患,能固定的固定,在路上也要想到,“一旦要地震了,我一定不往那儿跑,不从那底下跑”,大家要能主动识别、避免身边的隐患,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成功的应急避险,还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震前的避险准备,这样才能在地震发生时,做出正确的避险行为。
在上学上班、日常生活中,都要规划好避险的缓冲区和避险的疏散路线,就是要往哪儿逃。家里哪儿是安全的、学校哪儿是安全的、工作场所哪儿是安全的,要制定属于自己的应急避险预案。
另外,还要提前掌握反复演练,地震避险方法。
供图:陈虹
2
震时紧急避险怎么做?
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在地震的血的教训中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地震避险方法。
比如唐山地震我们总结了“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疏散”的方法,汶川地震我们总结了“能跑则跑,不能跑则躲”,一些强有感地震总结了“不能跳楼、不能盲目外逃”。
震时避险应遵从下列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根据所处环境和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避险方法。
二是果断。沉着、冷静、按预案快速行动。
三是要迅速撤离。避免踩踏或慌乱导致不必要的伤亡。
地震有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地震震中、震级、发生时间、破坏地震波到达时间,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你所处的位置的预估的烈度。
烈度5度以上是一个分界。5度以上能躲就躲,5度以下不用跑。5度的概念是屋里墙上一些挂件可能会掉下来,但房子不会倒。
预警信息里还有一个是S波到达你的时间是多少秒。
像上面这张图里显示的是75秒。一般来说,一个地震如果75秒以后才会到达,说明离震中位置比较远,基本不需要避险。但如果是9级地震,75秒到你那儿,就得考虑考虑了,因为这个地震比较大,75秒以后,可能烈度还在6度或7度以上。
预警是有盲区的,如果站在盲区范围内,就需要你自己来感知地震的大小和远近。不同大小、远近的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采取的避险方法也不同。远震、小震不用避,近震、大震才需要避险。
3
如何判断地震的远近和大小?
不同距离的地震,晃动的方向是不一样的。近震是先上下颠簸,然后左右前后晃动,远震不会出现上下颠簸,而是长时间的前后左右晃动。
换句话说,我们感觉到明显的上下颠簸的时候,就需要避险了。
供图:陈虹
对于抗震能力弱的建筑物,在单层房屋或楼房一二层的人员,要迅速撤离到室外的安全区域,在楼房三层及以上的人员,就近躲避。对于抗震能力强的建筑物,可以就近躲避。
当就近躲避时,要蹲下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缩小面积,额头置于膝盖之间,双手保护头部。如果有条件的话,用手帕、湿巾等物品捂住口鼻,以防灰尘掉落。
4
身处高层建筑时如何避险?
高层住宅大多都是框架结构,在抗震设防上,我们国家考虑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标准。高楼是来不及跑出来的,所以应该选择就地躲避。
我们要远离主墙面、门窗和有高大家具的地方,迅速到卫生间、厨房等小开间房间躲避,等晃动停止后,再沿消防通道有序疏散,以防后续余震的影响。疏散时禁止乘坐电梯,也不提倡在有地震的时候,利用绳索逃生。
地震往往还会产生滑坡坍塌,及时避险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所处的位置在坍塌影响范围外,一定要绕行。如果滑坡的速度非常快,最好原地不动,抱紧一棵大树不松手。泥石流则不一样,泥石流不建议抱大树。
地震是可怕的,但是最可怕的是地震来了,我们不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做好应对灾难的准备。
综合来源:科普中国、中国地震台网、应急管理部、央视新闻、新华网等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上一篇:节前沉浸在“剁手”的快乐中?警惕!这类诈骗电话高发→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