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快递客服,您的包裹在运输过程中丢失,我们将为您办理退款赔偿……”
春节临近,愈发浓烈的节日气氛让人们的网购需求和热情得以充分释放。而当我们沉浸在“剁手”的兴奋和拆包裹的快乐中,不经意地接到这种“理赔电话”时,你会怎么做?
近来,冒充快递客服诈骗呈高发之势。早已成为“过街老鼠”的电信诈骗,为何还屡屡有人上当?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虽然防诈技术和反诈宣传都在加强,但电诈团伙的诈骗手段也在升级。当这些‘套路’突然‘上新’时,还是会让人防不胜防。”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说,听着电话里骗子们专业的话术,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出了问题的包裹能否得到赔偿。
如此,接下来也就“顺理成章”了。有人会在骗子的诱导之下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陌生App,稀里糊涂地填写了自己的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等,账户里的钱也就不翼而飞了。
让公众丧失警惕性的,不仅是自己急于挽回损失的心理,同时还有诈骗分子提前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网购详细信息。如果再加上诈骗电话“变身”成本地号码或快递公司号码,妥妥的精准诈骗。
个人网购信息泄露可能有诸多因素,但电信实名制之下,诈骗电话号码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完成“变身”的呢?
“用于诈骗的电话号码,一部分是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购买的未实名登记的‘黑卡’,更多的则是利用网络电话软件等工具生成的虚拟号码。”通信行业资深分析师马继华说,通过技术手段加以篡改,这些号码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客服电话或本地号码,相当具有迷惑性。
除冒充快递客服诈骗外,冒充公检法和银行客服的电诈也用了同样的“套路”。那么,日常生活中,公众又该如何识别这些诈骗电话呢?
其实,我们只需牢记,正规机构不会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要求你提供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更不会让你点击不明链接、下载不明App。“但凡对方语气强硬地催促你做这些‘出格’的事,极有可能就是诈骗电话,直接挂断就行了。”王鹏说。
如果已经透露了一些自己的敏感信息,那就应尽快联系银行冻结账户,修改密码,防止资金被盗,并及时报警。
“电诈和反诈之间的对抗,会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反复较量。”马继华提醒,公众应做的是尽力提高自己识别和防范诈骗的能力,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和信息,更不能透露手机验证码。此外,要定期更新手机安全软件,以减少诈骗电话的骚扰和侵害。
(科普时报记者 陈杰)
上一篇:膝盖疼别怪受凉!研究揭示咖啡竟是膝关节炎的“帮凶”?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