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王丰逸(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编者按:为揭开科技工作的神秘面纱,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推出“我和我的研究”系列文章,邀请科学家亲自执笔,分享科研历程,打造科学世界。让我们跟随站在科技最前沿的探索者们,开启一段段充满热情、挑战与惊喜的旅程。
在人类探索天空的征途中,机翼作为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飞机产生升力的核心部件,更是影响飞机外形的最直接因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机翼的世界,探寻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与奇妙设计。
机翼的奥秘:升力与阻力的平衡
机翼的奥秘,首先体现在它如何帮助飞机克服重力,翱翔于蓝天之上。在飞行力学中,机翼通过产生升力来支持飞机的重量。这一升力的产生,源于机翼上下表面空气流速的差异。当飞机前进时,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较快,形成低压区;而机翼下方的空气流速较慢,形成高压区。这种压力差,便是机翼产生升力的关键所在。
机翼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然而,升力并非机翼的唯一功能。在追求升力的同时,机翼还必须面对阻力的挑战。阻力是飞机飞行时遇到的阻碍力,它会消耗飞机的动力,降低飞行效率。因此,在机翼的设计中,如何在升力与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
机翼形状对飞行性能有哪些影响?
机翼的形状对飞机的飞行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纸飞机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小时候,我们或许都曾折过不同形状的纸飞机,有的机翼宽大,有的机翼细长。这些不同的形状,直接决定了纸飞机的飞行特点。
飞机设计中,决定机翼外形的最重要参数称为展弦比,即机翼垂直于飞行方向的展长和沿飞行方向弦长的比值。就是下图中a和b的比值。
原图为歼-35A战机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进行飞行表演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展弦比较大的机翼表现为垂直于飞行方向特别长,让飞机看起来整体更加宽大;展弦比值较小的机翼则垂直于飞行方向的长度较小,而沿飞行方向长度稍大,和机身配合起来就会使飞机整体外形更加细长。
航空飞机的展弦比就比较大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大展弦比的机翼,典型的例子就是运20运输机。它所采用的设计,能够提供强大的升力,使飞机能够载重更大、飞得更远。这种设计特别适用于需要长航时、长航程、大载重的飞机,因为它们并不过于追求飞行速度,运载能力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2023年11月23日,执行接迎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任务的运-20飞机降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机场以“过水门”航空最高礼仪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家。余红春 摄
(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2023年12月19日,西部战区应急指挥组搭乘运-20赶赴甘肃抗震救灾一线。刘芳 摄
(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而小展弦比机翼,则如歼-20、歼-35这类战斗机所展示的那样,能够减小阻力,提高飞行速度。这种设计对于追求高速飞行的战斗机来说,无疑是最优选择。
2018年11月11日,歼-20战机在第十二届中国航展亮相
(图片来源:新华网)
除了展弦比外,机翼的其他设计参数,如扭转角、上下反角和后掠角等,也会对飞行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施加合适的扭转角能减小飞行时产生的诱导阻力;而增加上反角可以增加飞机飞行时的横向稳定性,让飞机飞行更加安全。
机翼材料千变万化,高压捕获翼成新亮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翼的材料与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早期的飞机机翼主要由木材、金属等材料制成,这些材料虽然坚固耐用,但重量较大,限制了飞机的飞行性能。如今,随着复合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翼开始大量采用碳纤维、玻璃纤维等轻质高强度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减轻了机翼的重量,还提高了其抗疲劳性和耐腐蚀性。
此外,随着计算流体力学、优化设计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机翼的设计也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科研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对机翼的形状、结构等进行精细化设计,以达到最佳的飞行性能。
尽管机翼的设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科研人员对于机翼的探索与创新从未停止。他们正致力于开发更加高效、环保的机翼设计,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能源挑战。
其中,高压捕获翼作为一种全新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布局形式,正在引起广泛关注。在传统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外形布局形式中,升阻比和容积率存在强烈的矛盾关系,也就是说高超声速飞行器飞得远、飞得快的代价是装载能力的大幅损失,这样的特性让其在工程实现上充满了挑战。
针对这一严峻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提出了高压捕获翼构型的全新布局方案,通过“捕获”机体上壁面压缩来流形成的高压区来得到可观的升力补偿,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机体的容积增加,压缩形成的高压区强度增加,得到的升力补偿进一步增加,巧妙地缓解了容积率和升阻比的矛盾关系。
经过数年的努力,这一构型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18年,力学所在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上发表封面论文“Hypersonic I-shaped aerodynamic configurations”,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020年,力学所针对该构型开展了马赫数6状态下的风洞试验,结果表明该构型相比于某国外设计的主流高性能乘波体构型,最大升阻比及其对应的升力系数分别提升了5%和86%,且容积率提升了约10%,有力地证明了这一构型在气动性能上的潜力。
2021年,力学所针对高压捕获翼构型进行了“驭风一号”飞行试验,首次得到了该构型的真实飞行数据,为更深入的优化设计研究提供了支撑。
这种设计通过巧妙利用机翼的形状和结构,在承受大容积带来的飞行阻力的同时,显著提高了飞行升力,从而缓解了传统设计中容积和升阻比的矛盾关系。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飞行器的总体飞行性能,还为未来的航空航天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压捕获翼构型示意图
(图片来源:航空学报)
除了高压捕获翼外,科研人员还在探索其他多种新型机翼设计,如可变形机翼、智能机翼等。这些设计通过改变机翼的形状、结构或功能,以适应不同的飞行环境和任务需求,为飞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结语
机翼不仅是飞机的核心部件,更是人类探索天空的智慧结晶。从最初的木质机翼到如今的复合材料机翼,从简单的形状设计到复杂的结构优化,机翼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对于飞行梦想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的不断涌现,机翼的设计将会更加高效、环保和智能化。它将继续引领着人类跨越天空,探索未知的世界,书写着属于人类的飞行传奇。
上一篇:羽绒服里竟然不含“绒”?警方出手!一图读懂如何辨真假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