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自然小喇叭栏目的第七期,在过去的半个月时间里,我们搜罗了以下的有趣自然研究和新闻:
1)把蜗牛当车坐的水熊虫
2)迁徙了2486公里的小蝙蝠
3)在城市里闪现的南浣熊
4)交配完弹射逃生的雄蜘蛛
5)极其罕见的白色座头鲸
6)湾鳄换菜单
水熊虫搭便车
体型极小、速度超慢的水熊虫(也就是缓步动物),有种独特的活动方式——骑蜗牛出行。
显微镜下的水熊虫 | Philippe Garcelon / Wikimedia Commons
科学家让蜗牛爬过含有水熊虫的水滴或苔藓片,结果发现,蜗牛路过水滴时,有28只水熊虫趁机附着在蜗牛身上,搭了便车;经过苔藓时,则只有12只水熊虫坐上了“蜗牛车”。科学家又给水熊虫的生活区域围上硅胶屏障,结果,只有坐上了“蜗牛车”的水熊虫才能跨越屏障。
风可以把水熊虫带到1000公里以外的远方,但这种长途旅行的风险很大——它们无法预测目的地的环境是不是适合生存。“蜗牛车”就不一样了——蜗牛和水熊虫都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下生存,骑着蜗牛走,它们大概率能到达一个相对友好的环境。
经常和水熊虫一起生活在潮湿环境里的蜗牛Milnesium inceptum | 参考文献[1]
但是,“蜗牛车”也有缺点。蜗牛的粘液主要是水,但是干得很快,干了以后会在水熊虫身上形成硬硬的外壳,导致它们进入“冻结”状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甚至有可能因此死亡。
干掉的蜗牛粘液里的水熊虫 | 参考文献[1]
蝙蝠迁徙
一只体重不到10克的小蝙蝠,创造了蝙蝠迁徙距离的新纪录——它在2个月的时间里,飞过了3000公里。
就是这个小家伙 | Viktor Stepanov
这只雌性蝙蝠属于纳氏伏翼(Pipistrellus nathusii),它们只有人类的指头大小,体重只有几克。起初,俄罗斯的研究者为这只雌性蝙蝠戴上了追踪环,将它放回了野外。63天后,在法国阿尔卑斯山附近的村庄,人们根据追踪环认出了它。在这2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它飞越了欧洲,放飞地和阿尔卑斯山之间的直线距离为2486公里,而它真正飞过的路程很可能超过了3000公里。
它跨越的地区,最短距离就有2486公里 | 参考文献[2]
欧洲的蝙蝠,迁徙路程一般不超过1000公里;即使在热带地区,蝙蝠迁徙时最多也只飞2000公里左右。这只蝙蝠为什么飞这么远?研究人员认为,它可能只是在常规迁徙路线中迷路了,兜兜转转绕了远路,才会来到法国。而如果它没有迷路,是按计划好的路线飞行,那则说明,蝙蝠的长途迁徙比人们想象得更加普遍。
欧洲的风力发电厂越来越多,而风力发电厂每年都会导致数百只蝙蝠的死亡。接下来,科学家们将会追踪更多蝙蝠,好让风力发电厂避开它们的迁徙路线,让蝙蝠能够平安到达目的地。
南美浣熊
在巴西一座人口稠密的城市里,研究者拍摄到了一只路过的南浣熊(Nasua nasua)。
就是它 | 参考文献[3]
南浣熊分布在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的森林里,平常生活在树上,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水果为食,有的还会捉鼠吃。因为森林栖息地的减少,在巴西南部,南浣熊的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种群受到了威胁。
过马路的南浣熊 | Bernard DUPONT / Wikimedia Commons
这次镜头中一闪而过的南浣熊,生活在这片城市区仅剩的绿地里。在这之前,人们还曾发现它们在人类的垃圾桶里翻找食物——南浣熊的适应性很强,当失去原本的栖息地时,它们开始学习利用人类生活的环境。拍摄到这只南浣熊的科学家认为,城市绿地对野生动物保护来说也很重要,说不定什么时候,那些找不到家的动物会把这里当成唯一的港湾。
蜘蛛逃跑
一种雄性蜘蛛在和雌性交配完后,会以人类肉眼无法捕捉的速度,从雌性身上弹射出去——为了逃命!
每秒1500帧的镜头捕捉到的弹射全过程 | 张士昶
这种蜘蛛叫做隆背菲蛛(Philoponella prominens),雄性身长大约3毫米,只有雌性的一半。科学家在野外注意到,这种蜘蛛交配后,雄性总是迅速弹射出去,以至于普通相机都无法记录下细节。
于是,他们收集了大约600只蜘蛛,进行了155次交配实验,并拍摄了每秒1500帧的录像。结果发现,蜘蛛的弹射速度相当惊人,竟然高达每秒88厘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跳起来,在1秒后着陆在530米外处,简直就是瞬间移动。
跑得不够快,就会被吃掉 | 张士昶
雄性蜘蛛的巨大爆发力,得益于它们储存在腿上的能量。它们如此拼命的弹跳,当然是为了活命。在记录的155次交配实验中,97%的雄性都在交配后弹射出去,并且活了下来;而仅有的3只没能弹射出去的雄性,无一例外都被雌性抓住吃掉了。
这可能是雌性筛选雄性的一种方式。身体更健康、更强壮的雄性才能在交配中存活下来,有机会活到下一次交配,也就能拥有更多后代。
白色座头鲸
最近,在澳大利亚海岸线附近,人们发现了一头罕见的白色座头鲸。
这头白鲸正在与海豚嬉戏 | theguardian
当时,一名正在冲浪的16岁少年注意到水下传来鲸的歌声,他赶紧回家拿了一架带有相机的无人机,拍下座头鲸和一群海豚嬉戏的画面。他发现,普通的座头鲸都是黑色或者深灰色的,但这头座头鲸冒出水面呼吸时,露出的身影却是白色的!20分钟后,座头鲸消失了,却给少年留下了一生一次的难忘经历。
只有不到万分之一的座头鲸会出现白化病或白化基因,此前人们只见过一头白色座头鲸。1991年,第一头雄性白化座头鲸在澳大利亚昆士兰被发现,被人们称为“米迦卢”(Migaloo),在当地土著语言中意思是“白色小伙”。米迦卢通体都是白色,这次发现的新座头鲸比米迦卢小,而且身上有灰色斑块。
浑身雪白的米迦卢 | Migaloo the Whale / Twitter
科学家认为,这头白色座头鲸很可能是米迦卢的儿子,遗传了它的白化病,成了同一个种群里的第二只白色座头鲸。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这头年轻的座头鲸和米迦卢没有血缘关系,造成它白色皮肤的是白化基因(leucism),而不是白化病(albinism)。患有白化病的米迦卢,没法制造黑色素,所以全身白色,而这头年轻座头鲸身上有灰色斑块,正符合白化基因的特点——它会影响每个细胞产生黑色素的能力,但不会完全阻止黑色素的产生。
要确定它们是不是亲属关系,科学家们还需要采集和比对它们的基因信息。
湾鳄换菜单
在过去的50年里,湾鳄的饮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从吃鱼变成了吃野猪!
湾鳄(Crocodylus porosus)是最大的鳄鱼,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成年雄性体长可以达到7米。由于大量狩猎,湾鳄在1970年代只剩下几千只,好在澳大利亚北部,它们的数量正逐渐恢复。
湾鳄 | Bernard DUPONT / Wikimedia Commons
研究人员在博物馆找到了50年前的湾鳄骨骼标本,它们体内的同位素显示,当时的湾鳄主要以水生动物为食,比如鱼和海龟。然而,在现代湾鳄的骨骼中,科学家发现,它们缺乏海洋捕食者体内常见的同位素,因为它们早已把菜单换成了陆生动物,包括野猪和水牛。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科学家推测,当时鳄鱼从河口进入了河漫滩平原,它们能抓到的猎物也发生了变化——河漫滩平原上都是野猪,鱼反而变少了,它们干脆捕猎野猪来喂饱自己。
欧亚野猪(Sus scrofa) | division, CSIRO / Wikimedia Commons
这次换菜单,称得上是湾鳄的“自救”。当时岌岌可危的湾鳄种群,正是因为食物的变化,才能在50年内如此迅速地恢复自己的种群数量;而逐渐增多的湾鳄,也能抑制猪群的增长,给生态系统带来新的平衡。这也启发了动物保护者们,在大型食肉动物的种群恢复中,充足的猎物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08265-2
[2]https://www.degruyter.com/document/doi/10.1515/mammalia-2021-0139/html
[3]https://neotropical.pensoft.net/article/81824/
[4]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2)00485-7
[5]https://www.livescience.com/white-humpback-whale-spotted-in-australia
[6]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bl.2021.0676
作者:猫吞
编辑:麦麦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上一篇:很难想象,这些机械动物是在什么精神状态下做出来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