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影视剧《小巷人家》的热播,许多观众的思绪又被拉回到热烈张扬、奋发向上的20世纪80、90年代。其中,同济大学建筑学系学子同心协力,绘图说服政府规划部门“刀下留云遥”的情节使大家心神激荡,情绪也随着“云遥古城”的命运走向而波澜起伏。
剧中为保护云遥古城集思广益
虽然,剧中的“云遥古城”是基于今山西省临汾市汾城古建筑群而虚构的地点,但现实中,“刀下留平遥”的故事却真切地在黄土高原的热土上上演过,而且,生活往往比艺术作品还要生动得多,现实中的“庄图南”做的也远比单纯的绘图要多得多。这位鲜活在你我身边的“主人公”,叫做李锦生。
李锦生
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作为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一级巡视员、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李锦生多年致力于古城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由他主持完成的《平遥古城保护规划》曾获建设部二等奖和山西省一等奖,为古城申报遗产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填补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空白。从业40多年来,李锦生始终围绕着城乡规划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研究,他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重塑了我国多座城市的“经络”与“脉搏”。
用脚丈量土地
出生在平遥的一处四合院里的李锦生在念大学之前从未离开过这座古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镌刻在他的心中。因此,当1983年完成学业之后,李锦生立刻回到了眷恋的故乡,加入山西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开展工作。
那时也恰逢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发展城建的燃情时刻。于是,许多古建筑被相继拆除,平遥古城也岌岌可危。而正如影视剧中所呈现的那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不舍文化瑰宝被毁,亲力亲为扎根山西开展调查,多方奔走振臂一呼,既唤醒了部分人对于中华瑰宝的保护意识,也从根本上阻止了这场建设性破坏,后来这件事被誉为“刀下留城”。在这其中,也没有缺少李锦生的身影。
1986年,平遥古城被正式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随即山西省城市规划设计院便接到了山西省建设厅关于《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任务,李锦生便由此肩负起了主持工作。虽然之前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中,他已负责过五台山多个景区的规划,有了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但轮到“操刀”改造自己的故乡时,他也难免心神激荡。
“当时我国在名城保护规划方面没有统一的编制标准及编制办法,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虽然在平遥古城长大,但当真正去改变它的命运时,我深深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沉重与技术上的复杂。”回忆起当年的工作经历,李锦生感叹道。
1987年是《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最重要的一年。他和项目组同志在平遥古城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工作了半年时间,对古城内的每一处院落、每一栋建筑、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企业都进行了详细的建筑踏勘和社会调查。对每一间房屋的建筑质量、文化价值、产权状况、居住人口、从事职业、生产经营、设施配套等由来都了如指掌,总结提炼出无数张图纸,至今仍挂在李锦生办公室的一副手绘图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证。
李锦生与自己的手绘图
“我们那个年代画图都是靠手绘,这是一张1:3000的典型民居保护规划图。当时,我手绘了很多张,从彩色挂图到黑白图册都有,但是这些年地方管理部门多次搬家,在我手里保存下来的就剩下这一幅了。”每每触摸到这份记忆,李锦生都不无遗憾地感叹道。而令李锦生感慨万千的,除却图中所绘,还有图外“人情”。
在调研古城的过程中,李锦生目睹了2.2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居住了5万多人的拥挤状况:一些居民一家人只能挤在一张炕上,舒适的传统四合院演化成了大杂院;主要党政机关及管理部门、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机抅、中小学、部分规模不小的工业企业全部挤在一起,毫无规划秩序可言。这些都使李锦生手中的笔攥得更紧了一些。终于,1989年,历时3年的《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终于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此《保护规划》是国内最早完成的名城保护规划之一,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系统研究了平遥古城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和社会价值,提出了分区分级分类保护的规划对策与全面、完善的保护思想,为古城保护提供了技术和制度保障,也为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1997年12月3日,山西平遥古城(含古城外双林寺、镇国寺)、云南丽江古城同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历史古城整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自此,这座似乎被定格在历史中的古城开始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一座兼具人间烟火与历史记忆的“新城”。
用心守护民生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城市规划工作其实并不陌生,也不遥远。相反,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城市规划就是一张图纸,但事实并非如此。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因此一个好的规划,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李锦生常说,“因此,我们工作的底层逻辑就是从让人民群众获得幸福的角度出发。”
多年来,李锦生一直专注于将此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2008年,汶川地震举国哀痛,李锦生在接到援川通知的第一时间选择奔赴现场,助力都江堰市的临时过渡安置房建设和茂县的灾后重建工作。50天的时间里,他与团队完成了93个片区、37250套过渡安置房的建设,让受灾群众及时入住新房的同时也积极引导政府部门树立起保护乡村文化的理念。
如今,都江堰、茂县那些极具地域感和乡土气息的农家宅院正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从震中废墟到家园重建,从灾后危房到特色农宅,作为汶川地震过渡安置房援建的常务副总指挥,李锦生感慨万千。
此外,在家乡建设方面,他后来还主持了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群规划、太原都市区规划、各市城市规划、自然景区与文化遗产规划、山西高教新校区规划及汾河公园规划等全国各类规划,涉及科研项目200余项,主持撰写出版《山西古村镇历史建筑测绘图集》《中国规划实施理论与典型案例系列丛书》十套,为中国城乡规划领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李锦生在伏案工作
择一城、钟一事、终一生,李锦生用了40余年的岁月来追寻自己的家国梦。今天,跳动着繁华韵律的城市便是他兢兢业业工作的绝佳凭证;而明日,在现代发展的生动影像中留下古城的活力与魅力,仍会是萦绕在他心头上最要紧的事。
上一篇:这是世界上最圆的物体,一个价值千万,它的存在可以改变世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