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杀人蟹出没的海域,有不少日本渔民和观光客被攻击,它可以用巨大的螯足钳住人的手臂,剩余的步足紧紧抱住猎物,并慢慢拖拽入深海,据传曾有几十人之多葬身蟹腹。而这个传说故事的主角“杀人蟹”就是甘氏巨螯蟹。
甘氏巨螯蟹是已知现存体型最大的节肢动物,它因雄性的第一对足(螯足)巨大而得名。该物种已发现的最大个体,体重19千克,其两侧螯足展开长达3.8米,相当于一辆小汽车的长度。甘氏巨螯蟹真的会对人类下“杀手”吗?它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吗?
上海自然博物馆收藏的雄性甘氏巨螯蟹标本(原素材来自网络)
甘氏是谁?
甘氏巨螯蟹的拉丁学名 Macrocheira kaempferi 由荷兰动物学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于 1836 年命名,他用种加词 kaempferi(中文译为“甘氏”)来纪念一位曾经旅居日本的德国医生、博物学家恩格伯特·坎普弗(Engelbert Kaempfer)。
坎普弗曾游历亚洲多国,是第一位对亚洲特别是日本进行博物描述的欧洲人,他的《廻国奇观》一书中就记载了这种大型螃蟹。
残暴的杀人蟹?!
感受到了巨螯蟹的压迫感吗?图源:animalworld.com.ua
上面这件标本还原了甘氏巨螯蟹活着时的站立姿态,看着它巨大的体型,酷似蜘蛛的形态,你害怕了吗?是不是立刻唤醒了深刻在基因里的巨物恐惧和蜘形恐惧。也难怪“杀人蟹”的谣言接受度这么高了。
如果再仔细看它的足,你会发现这家伙不过是“踩着高跷的傻大个”。巨大的身形衬托得螯足上的小钳子更加迷你。更别说这钳子一如步足般纤细,根本没有多少蟹肉,啊不是,肌肉。
所以,杀人蟹的传说完全是谣言。不过,无风不起浪。这些谣言实际上源于巨螯蟹的真实习性——食腐。巨螯蟹行动迟缓、不会游泳,平时就在地广“海鲜”稀的海床上佛系地活着。海面落下的动物尸体、残渣、路过的贝类,它都愿意吃。主打一个不爱费劲,也不挑食。
成年后的巨螯蟹体型庞大、难有敌手,可以“佛系”,但幼年巨螯蟹却活得“努力”。
与其他螃蟹一样,巨螯蟹的头胸甲和足会在一次次蜕壳中逐渐变大变长。幼态特征也就随之消退。比如,甲壳上的突起从密集、尖锐逐渐变少、变圆润。甲壳上曾经密集的钩状刚毛逐渐变少直至消失。就连雄性的标志性大螯足也是在成年后才显著拉长的。
“毛头小子”阶段的甘氏巨螯蟹 图源:参考文献 1
可甲壳上的钩状刚毛和突起能有什么帮助呢?
幼年的巨螯蟹会和同样底栖食腐的蜘蛛蟹一样,采用伪装策略自保。在背上装饰海绵、珊瑚或其他碎片。甲壳上的钩状刚毛和尖锐突起就成了这些装饰物的附着点。成年个体的刚毛已经减少消失,即使残有也不再钩状,无法也不需附着装饰物。当然,藤壶、水螅、藻类等“海洋钉子户”会平等地“宠爱”海里每一个移动的物体。
用珊瑚装饰自己的蜘蛛蟹 图源:BBC《蓝色星球 Ⅱ》
而雄性成年后才发力生长的巨螯,显然会在“抱对”的时候发挥作用。
雄性巨螯蟹:本来只是想脱单,哎,一不小心就混了个“世界之最”(得意脸)
图源:上海自然博物馆官方网站
孤独的巨蟹
别看甘氏巨螯蟹身负“世界之最”的名号,作为实打实的流量明星,分类学家们却在近期才搞清楚它的演化位置。这当然不能怪分类学家“怠慢”,主要是巨螯蟹并无强烈的单一的形态特征可与其他相似物种区分,着实让分类学家头大。
从一开始,分类学家就根据它与蜘蛛蟹相似的形态,将它归入蜘蛛蟹科。但是这个科本身就是一团乱麻,互相之间高度相似,曾有 12 个亚科,它就属于其中的巨螯蟹亚科。后来蜘蛛蟹科升级为总科,巨螯蟹亚科却没跟着升级,反遭拆家,降为巨螯蟹属整合进了尖头蟹科(曾经的尖头蟹亚科)。这个结果还是不能令人信服。
直到 2022 年,由法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新加坡 4 所自然历史博物馆及高校组成的研究团队综合多种形态和线粒体 DNA 遗传证据,提出巨螯蟹属是单系群,与尖头蟹科等其他相似物种均分异较大,应成立巨螯蟹科。
虽然成功升级,终于自立门户,但巨螯蟹科可以说是个“破落户”。该科的现存物种仅甘氏巨螯蟹 1 种。剩下的是已灭绝的化石种,已发现的约 5 种。它的“兄弟姊妹们”曾在新生代始新世至中新世,生活于今天位于美国、加拿大的东北太平洋海域,虽然存留的化石个体都比甘氏巨螯蟹小不少,但是形态证据支持它们同属于巨螯蟹属/科。而如今,只剩下甘氏巨螯蟹 1 种独居一隅。
巨螯蟹、帝王蟹傻傻分不清?
除了甘氏巨螯蟹,它还被叫作高脚蟹、高足蟹、日本蜘蛛蟹、杀人蟹以及帝王蟹……
巨螯蟹到底是不是帝王蟹呢?当然不是!
帝王蟹虽然大,但其最大的体重、体长纪录均为巨螯蟹的一半左右。而且帝王蟹,即堪察加拟石蟹 Paralithodes camtschaticus 和甘氏巨螯蟹 M. kaempferi 其实分属不同类群,只是形态相似。
巨螯蟹与帝王蟹的区别:
(1)甲壳颜色不同。巨螯蟹天生橙红色,并有白色斑纹。帝王蟹活着时是红褐色或紫红色,煮熟后才变橙红色。
(2)蟹壳形状不同。蟹壳也就是头胸甲。巨螯蟹的蟹壳为梨形,窄长。帝王蟹的蟹壳形似脐橙,矮胖。
(3)足的形状不同。巨螯蟹足圆且细长。帝王蟹足扁且宽短(相对而言)。
(4)足的数量不同。足的数量是最明显、最稳定的不同点。通常第一对足为螯足,用于摄食和抱对;后面为步足,用于行走或游泳。
巨螯蟹属于短尾下目,这个类群就是我们常说的螃蟹,它们的腹部退化并反折到头胸甲的背面。大闸蟹、梭子蟹、招潮蟹、相手蟹、青蟹、蜘蛛蟹等,都属于此类,一般具有 1 对螯足,4 对步足。
而帝王蟹属于异尾下目(也叫歪尾下目),该类还包括我们常说的寄居蟹、铠甲虾。这个类群的腹部多柔软、不对称。而且帝王蟹的最后一对步足退化萎缩,看起来只有 1 对螯足,3 对步足。且螯足 1 大 1 小。
帝王蟹、寄居蟹的步足更少、腹部不对称 图源:网络
巨螯蟹:吾与帝王蟹,孰美?
虽然巨螯蟹担当体型最大蟹类的名头,在美食界却好像寂寂无闻。难道巨螯蟹不能吃?
巨螯蟹在日本通常被叫作高足蟹,是日本重要的商业捕捞物种。通常由小型拖网渔船在 200~300 米深的沿海深水湾大量捕获。位于伊豆半岛的静冈县昭津市户田港,就是一处大型深水渔港,以深海水产闻名,高足蟹也是当地名产。
能吃!还挺好吃的!清蒸、炙烤均可,据说蟹肉特别鲜甜,蟹黄、蟹膏巨多。但它出海后很难存活,只能冷冻进行长途运输,使得口味大打折扣。有机会还是就近品尝吧。
当地美食店推出的真·蟹肉棒冻品
除了作为食物,还有少量用于水族馆展示,甚至还有触摸巨螯蟹活体的互动活动,可见它多温和。(梭子蟹:白长这么大,还不如我凶)巨大的蟹壳也可以用于艺术装饰、制作标本。
当地有用高足蟹甲壳绘制鬼脸驱邪除厄的习俗 图源:Taelog
参考文献
[1] Guinot Danièle, Davie P J F , Ming T L ,et al.Formal re-establishment of Macrocheiridae Dana, 1851 (Decapoda: Brachyura: Majoidea) for the giant spider crab Macrocheira kaempferi (Temminck, 1836) based on a reappraisal of 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s[J].Journal of Crustacean Biology, 2022(2):2.DOI:10.1093/jcbiol/ruac022.[2] 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Flora: Ginkgo biloba[J].Journal of Ecology, 2022.DOI:10.1111/1365-2745.13856.[3] Crane,P,R,et al.Ginkgo biloba: connections with people and art across a thousand years.[J].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 2013, 30(Pt.3):239-250.[4] https://new.qq.com/rain/a/20200707A03NWR00日本“杀人蟹”袭击渔民60人死亡?最大甲壳美味如何被造谣成恐怖生物
策划制作
来源丨上海自然博物馆(ID:snhm01)
作者丨天南星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林林
上一篇:鲸类搁浅,为何这么难抢救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