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从濒危到重生,“东方宝石”朱鹮经历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4-11-05 05:52:17 来源:北京科学中心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审核专家:王蕾

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人员,生态学博士

东方宝石——朱鹮

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红鹤,在地球上已经生存超过6000万年,鹈形目鹮科朱鹮属的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称作“东方宝石”“吉祥之鸟”。

朱鹮,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

朱鹮是中等体型涉禽,雌雄外形相似 来源: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

据文献记载,朱鹮历史上属广布种,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北起西伯利亚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南到中国台湾,东至日本的岩手县,西抵中国甘肃。大陆境内,朱鹮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和中西部地区,共有15个省市曾有过朱鹮分布的记录。

孤僻而沉静

朱鹮较孤僻而沉静,除起飞时鸣叫外,一般活动时不鸣叫。

朱鹮与白鹭齐舞 来源:北京日报纪事

朱鹮常单独或成对或呈小群活动,极少与别的鸟合群。行动时步履迟缓,飞行时两翅鼓动亦较慢,头、颈向前伸直、两脚伸向后,但不突出于尾外。平日里朱鹮栖息于溪流、沼泽、稻田,主要以小鱼、虾蟹、甲壳类、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非典型迁徙鸟类

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大多数鸟类都会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迁徙,然而,朱鹮并非典型的迁徙鸟类。

它们通常会在同一地区内生活并繁衍后代,不会进行长距离的迁徙。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食物短缺或栖息地环境恶化时,朱鹮也可能会被迫进行短距离的迁移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与人共生

朱鹮较为亲人,朱鹮的觅食能力和对栖息地的适应性虽然不及食性相近的鹭科动物,但它们的习性较为亲人,在稻田中觅食更具相对竞争优势。在朱鹮的栖息地,农业生产、旅游活动与保护相得益彰。

朱鹮和人类共生的场景

上图为朱鹮和人类共生的场景,体现生态空间,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空间的天人合一。

从极度濒危到逆袭重生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北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南至中国台湾的广阔天地里,但这个美丽物种的数量在20世纪上半叶急速下降,一度“命悬一线”。

1981年5月,研究人员在陕西洋县发现了当时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路宝忠介绍,洋县是非常难得的朱鹮家园,因为朱鹮对环境的选择非常严格,要在大树上做窝,要在水田、河流湿地里面觅食。洋县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带,另外沿汉江的南北有河流有80多座水库,然后还有1万多公顷的水稻田。在这么一种环境,所以朱鹮能够长期选择且能在这稳定的生存繁衍。

被发现的首批朱鹮

40年后,经过就地保护、人工繁育、野化放归三步走,洋县的朱鹮开枝散叶,至2022年12月,全球的朱鹮已扩展到9000余只,栖息地的面积由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了约1.6万平方公里,在陕西宁陕、山东东营、浙江德清、日本佐渡、韩国昌宁郡等多个历史分布地重现。

朱鹮的种族重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工作的全球奇迹,从7只扩充到全球上万只,朱鹮在2000年以后成了替代熊猫的新国礼。

诗词里的朱鹮

古人的诗词歌赋中不乏各种鸟的身影,而朱鹮,频频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朱鹮的羽毛白里透红,人们称它为“红鹤”,“鹤”与“火”谐音,即“红火”。

唐代诗人张籍专门写过一首《朱鹭诗》,“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引发人的无限遐想。西汉时的苏武曾用“金堤晒羽翮,丹水浴毛衣。非贪葭下食,怀恩自远归”的诗句,借朱鹮表达自己坚贞不屈、效忠汉廷的心志;唐朝诗人刘禹锡用诗句“赤玉雕成彪炳毛,红绡剪出玲珑翅”来赞扬朱鹮之美。

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拍摄的朱鹮。(图片来自中新社)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