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家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审核:陈正侬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夏日炎炎,怎能少了玩水的乐趣与浪漫!在这酷暑难耐季节里,人们三五成群,相约戏水,以此方式降温,乐不思“暑”。然而,玩水时难免会遇到耳朵进水的情况。按常理来说,耳朵一旦进水,只需轻轻甩甩头,水就应该流出来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这就得从耳道的生理结构讲起了。耳朵主要由外耳、中耳和内耳3部分构成。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其中外耳道即我们常说的“耳道”,是一段由软骨和骨共同组成的隧道。成人外耳道全长约2.5~3.5厘米,向内经鼓膜与中耳相连。值得注意的是,外耳道形状并非直线,而是具有一定的弯曲度。这样的生理结构有助于保护我们的听力系统免受外界伤害。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小时候,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担忧:如果耳朵进水了,那脑子会不会也跟着进水了呢?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耳朵并非脑子的“窗户”,它们之间通过复杂的解剖结构相互隔离。特别是外耳与中耳之间有一道重要的屏障——鼓膜,只要没有遭受“人为暴力”导致鼓膜穿孔,外耳进的水会是不会流入中耳损伤听力的,更不会流入脑子里啦。
在洗澡、洗头或游泳时,耳朵进水是常见现象。有些人可能会急于使用各种工具去掏耳朵,试图把水排出。但请注意,耳朵结构娇嫩,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外耳道,甚至是鼓膜,从而引发耳部疾病。特别是当外耳道内存在较大的耵聍(俗称“耳屎”)时,一旦进水,耵聍可能会膨胀并阻塞耳道,导致耳内产生闷闭感,有些人还会出现头晕、耳鸣等症状,甚至患上急性外耳道炎。若处理不当,还可能引起耳朵闷塞、听力下降;若伤及鼓膜,还可能引发中耳炎。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正确的处理方法如下:
第一步:提耳。手指轻轻捏住耳郭的上部,并向后上方提拉,以打开外耳道。
第二步:侧头。在保持提拉耳朵的同时,将头向耳朵进水一侧倾斜,使外耳道朝向地面。此时,利用液体自身的重力,静静等待片刻,让水自然流出。之后,可用干净的棉签轻轻在外耳道口将水吸干。另外,在侧头时,也可以尝试通过打哈欠或嚼口香糖的方式活动下巴,以帮助将耳内残留的水排出。
如果尝试上述方法后,耳塞感仍存在,可以考虑使用过氧化氢滴耳液,但前提是确保没有耳部感染或鼓膜穿孔的情况。若使用滴耳液后症状未能缓解,可能提示耵聍过多,特别是对于分泌油性耵聍的个体,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耳道堵塞,使耳闷感加重。此时,建议及时前往耳鼻喉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耵聍冲洗处理。
常用的错误“排水”方法:
1.单腿蹦跳法:许多人试图通过重力和蹦跳产生的冲击力使水从外耳道自然流出。然而,由于外耳道结构并非直线而是呈S形弯曲,此方法往往无法将水完全排出,反而可能因失去平衡导致跌倒,尤其是老年人应格外谨慎使用此法。
2.棉签吸水法:外耳道的积水往往积聚在耳道深处,紧邻鼓膜。使用棉签掏耳来吸干耳道积水,可能会因操作不慎而擦伤外耳道或损伤鼓膜,进而引发外耳道出血、耳道急性炎症,甚至鼓膜穿孔。此外,若耳道内有耵聍,使用棉签吸水还可能将其推入耳道更深处,加重耳部闷塞感,造成听力下降。
3.自然风干法:此方法相对较为安全,但考虑外耳道直径较小且弯曲,自然风干需较长时间。外耳道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容易滋生细菌或真菌,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为了避免耳朵进水导致各种耳部疾病,在参与水项目之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水措施:
1.游泳前检查耳道,如有耵聍蓄积,应及时清理,以防耵聍被水泡胀后阻塞耳道,进而引发炎症。
2.中耳炎合并有鼓膜穿孔的患者应避免下水游泳,因为脏水可能通过孔道进入中耳,加重病情。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下水,可用蘸有凡士林油的棉球轻轻堵塞外耳道,以保护耳朵免受伤害。
3.跳水时,务必注意入水的姿势和方法,避免耳朵直接受到水面的强烈拍击而震伤鼓膜。鼓膜一旦受损,水进入中耳就可能对听力造成损害。
耳朵,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听觉器官,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它让我们能够接收并感受世界的美好与多彩。爱耳护耳,从你我做起,从细节做起,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