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又菜又爱玩!“窝囊版”蹦极是恐高症的福音吗?

发布时间:2024-07-25 05:51:27 来源:上海科技馆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暑期,各大旅游景点都迎来了客流高峰。浙江某景区的“窝囊版”蹦极,吸引了不少“又菜又爱玩”的游客,相关视频也在网上热传。

高度只有二三十米,安全绳将人缓慢放下

图源:九派新闻

对于胆小的人来说,这个蹦极非常友好,但对于不少恐高人士来说,这样的高度还是会让他们望而退步。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轻松面对高空,有些人却深受其扰呢?为什么小时候不恐高,长大之后突然恐高了呢?恐高有什么治疗方法吗?有点恐高,可以尝试“窝囊版”蹦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01

我们为什么会恐高?

人们通常认为恐高是因为身体平衡感失调,但最新研究揭示,恐高和特定的神经通路有关。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基于人类的恐高反应特征,观察了小鼠在不同条件下的恐高表现,找到了两条与恐高情绪调控直接相关的神经环路[1]。研究发现,小鼠在开放的高台上时,会出现和人类在高处时类似的反应,比如运动受限、降低重心、焦虑、颤抖等。研究人员进一步观察了小鼠在不同感觉剥夺条件下的恐高反应,发现恐高反应主要是由身处高处的视觉冲击造成的

小鼠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出现恐高反应的对比图

图源:参考文献[1]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另一种视觉系统——非成像视觉,非成像视觉系统中有一个关键部分叫做vLGN,当它连接到另一个叫做PAG的脑区时,就会影响小鼠对高度的恐惧反应。同时,研究还发现另一个脑区(上丘)也参与了这个过程。

抑制PAG脑区及vLGN-PAG环路后,小鼠恐高反应显著减弱

图源:参考文献[1]

对于人类而言,类似的过程同样存在。研究发现,当人们处于高处时,左额叶和右颞叶区会出现兴奋,引发诸如恐惧、焦虑、颤抖、肌肉紧张度增加等过度唤醒的情绪和行为,而这又将导致大脑的右顶颞活动更加强烈[2]。这意味着恐高的反应是源自本能的脑区反应,能够帮助我们避开潜在的跌落危险。那些恐高的人不是“太胆小”,而是真的被生理和大脑的反应所影响了

恐高反应出现时的兴奋脑区α频段和高β频段脑电图

图源:参考文献[2]

02

小时候不恐高,为什么长大后突然恐高了?

即使存在一些共同的生理学成因,但在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恐高的情况,也有不少人小时候可以无忧无虑地在高处玩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逐渐对高度产生了恐惧。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与生理变化和成长经历等有关。生理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和成长中的生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器官的平衡感和视力可能会逐渐退化,这可能导致人们对高度的感知和反应发生变化。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可能会经历与高处相关的不良事件,如摔倒、受伤等,因此更加关注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对高处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加。

图源:摄图网

个性特点也是影响恐高的重要因素。例如,具有内向、高度焦虑、完美主义等人格特征的人可能更容易恐高。这可能与个体对恐惧刺激的敏感性、对于应对危险和适应环境的信心有关。

此外,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可能影响人们对高处的恐惧感。现代都市人在面对高楼林立时,更容易出现恐高症状,因为人们面临更多视觉和空间感觉的挑战。

03

恐高症可以治愈吗?

恐高并不少见,大家身处高处时都常常会感到不适或紧张,但只有当恐高症状带来的困扰过大,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能称为符合DSM-V诊断标准的“恐高症”——属于焦虑障碍下特定恐惧症的一种。

目前虽然没有特效药物能够直接治愈恐高症,但通过一系列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甚至消除患者对高度的恐惧。最著名的疗法就是系统性的脱敏化治疗方案,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从较低的高度开始逐渐增加暴露程度,让患者逐渐适应并减少对高度的恐惧反应[3]。

传统的暴露治疗分为现实暴露和想象暴露,现实暴露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些场景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难遇到,而想象暴露治疗效果则会受到患者想象力和认知功能的限制。因此,近年来,通过虚拟现实(VR)进行暴露治疗逐渐成为目前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4]。

图源:摄图网

VR技术不仅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多感知性等特点,而且简便易用,有利于患者进行****自主干预。在自主干预过程中,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接受程度,逐步调整虚拟场景的难度和复杂度。例如,可以从较低的楼层开始体验,逐渐增加高度和复杂度,直到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高空场景。这种渐进式的训练方法有助于患者逐渐克服对高度的恐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研究表明,使用VR进行恐高症的自主干预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对于原本恐惧程度较高的人群而言,干预效果更为显著[5]。

恐高症VR自主干预设备(A)及场景内容(B)图源:参考文献[5]

回到开头,“窝囊版”蹦极无疑为那些既渴望尝试新鲜事物又略带胆怯的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不过,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理反应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尚未达到临床恐高症标准,仅是对高空有一定恐惧感的人群而言,这样的体验或许能成为感受兴奋刺激的宝贵机会。

但对于那些已经被专业医生诊断为恐高症的患者,还是建议在参与此类活动前进行深思熟虑,并寻求专业医疗建议。蹦极活动的高空元素可能极大地加剧恐高症患者的恐惧感,导致严重的心理不适甚至惊恐发作;同时,也可能伴随强烈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晕目眩等,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保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和挑战,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Shang, W., Xie, S., Feng, W., Li, Z., Jia, J., Cao, X., ... & Yuan, X. B. (2024). A non-image-forming visual circuit mediates the innate fear of heights in male mi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1), 3746.

[2]Wang, H., Wang, Q., & Hu, F. (2019). Are you afraid of heights and suitable for working at height?. 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 52, 23-31.

[3]Chou, P. H., Tseng, P. T., Wu, Y. C., Chang, J. P. C., Tu, Y. K., Stubbs, B., ... & Su, K. P. (2021). Efficacy and acceptability of different interventions for acrophobia: a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82, 786-794.

[4]Wechsler, T. F., Kümpers, F., & Mühlberger, A. (2019). Inferiority or even superiority of 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herapy in phobias?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quantitative meta-analysis 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pecifically comparing the efficacy of 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o gold standard in vivo exposure in agoraphobia, specific phobia, and social phobia.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445129.

[5]Hong, Y. J., Kim, H. E., Jung, Y. H., Kyeong, S., & Kim, J. J. (2017). Usefulness of the mobile virtual reality self-training for overcoming a fear of height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0(12), 753-761.

作者:王依凡,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临床与咨询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

策划&编辑:小叮当

鸣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张亚为本文提供科学指导。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