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宁2名初中生因病离世的新闻,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新闻报道中提到:“马某某,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严某某,脑膜炎奈瑟菌血培养阳性”。
(来源:中国新闻社微信公众号)
那么,什么是脑膜炎奈瑟菌呢?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一定会引起脑膜炎吗?我们该如何预防呢?本文将一一为您解答这些问题。
什么是脑膜炎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最早于1887年由Weichselbaum从脑脊液中分离出。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单个菌体呈肾形或豆形,常呈凹面相对成双排列,所以有时也被称为“脑膜炎双球菌”。
该菌营养要求较高,用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在37℃、含5%-10% CO2环境中易生长。一般培养48小时后,脑膜炎奈瑟菌在培养基上形成圆形隆起、表面有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直径约1-5 mm的露滴样粘液型菌落。该菌含自溶酶,如不及时接种易溶解死亡。对寒冷、干燥较敏感。
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将脑膜炎奈瑟菌分为A、B、C、Y、W135等至少13个血清群,血清群间没有持久的交叉免疫。
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成分为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出现皮肤瘀点(斑)和微循环障碍,严重脓毒症时,大量内毒素释放可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中毒性休克。
脑膜炎奈瑟菌会引起哪些疾病?
人类是脑膜炎奈瑟菌的易感宿主。病菌由鼻咽部侵入机体,依靠菌毛的作用粘附于鼻咽部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感染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免疫功能。多数人感染后表现为带菌状态或隐性感染,细菌仅在体内短暂停留后被人体清除。少数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仅1%人群发展为化脓性脑膜炎。
这种由脑膜炎奈瑟菌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被称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按照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流脑作为乙类传染病报告与管理。病菌一旦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
流脑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流脑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该如何预防流脑的发生呢?
流脑是一种隐性感染率较高,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当出现一例流脑现症病人时,标志着周围人群的带菌率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
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内流脑呈高流行态势,曾发生过5次全国性A群流脑流行,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广泛使用流脑疫苗,发病率大幅下降。
接种流脑疫苗是最佳的预防措施,现阶段既有免费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又有自愿自费接种的非免疫规划疫苗选择。
除了疫苗接种外,其他良好的卫生措施同样重要,包括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锻炼、按时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出现症状时,应及时规范就医;早期发现、早期规范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避免出现严重的健康损害。
什么是血液培养?
在报道中还提到了,两例流脑病例的确诊方式均为血液培养。我们可以顺便科普一下这项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
血液培养(简称血培养)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最重要的检查之一,是从患者体内采血,并将其装入含有培养基的瓶中,以此来确定导致患者感染的微生物(细菌或真菌)是否已经侵入患者的血液,也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阳性结果对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WS 295-2019[S]. 2019.
[2] 史伟,姚开虎. 关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疫情和2030年战胜脑膜炎:全球路线图[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3, 38(4):241-244.
[3]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脑膜炎球菌疫苗预防接种专家共识(2023年版)[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3, 29(1):90-101.
[4]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2, 45(2):105-121.
作者:王帅 医学博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
上一篇:人类吃的这样东西,让公鱼变性,鸟类灭绝,引发了动物界大混乱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