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湖泊预计将扩大约50%
根据《自然-地球科学》发表的一项研究,在低排放场景下,青藏高原上的湖泊面积预计将在21世纪扩大约50%,这将使重要的人类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面临被水淹没的风险。
青藏高原拥有大量的湖泊,它们在该地区的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30年,由于环境影响,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扩张超过1万平方公里。理解这些湖泊的未来演变趋势以及量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对制定适当的减灾策略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开发了一个数据驱动的模型框架,以预测在不同排放场景下青藏高原湖泊的未来变化及所致影响。他们的结果表明,在低排放场景下(SSP1-2.6),到2100年,青藏高原湖泊的总面积相较2020年或增加约50%。这一增长可能导致高原湖泊占地表面积增加20000平方公里,水位上升10米。据估计,随着降水量和冰川融水增加,青藏高原总储水量将增加到四倍,对青藏高原的水文造成深远的影响。
如果不采取减灾措施,湖泊扩张预计将会淹没超过1000公里的道路、约500处定居点和10000平方公里的各种生态系统。在更高排放场景下,湖泊扩张和所致影响预计会更大。
这些发现凸显出适当的缓解和适应策略的重要性,以防止水文变化及其对这一区域基础设施的影响。
青藏高原湖泊未来扩张与影响示意图
我在原地不动,wifi信号怎么还时好时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手机放置在固定位置,但接收到的WIFI信号强度却时强时弱……
首先,WIFI信号的传输依赖于电磁波,其传播特性决定了信号的强弱。路由器的天线布局和摆放方式对信号覆盖有显著影响。例如,路由器天线如果直立摆放,会形成四周信号较强的覆盖面,而上下方向的信号则相对较弱。
其次,路由器自身的发射功率和天线增益质量也会影响信号强度。如果路由器的发射功率不稳定,或者天线存在质量问题,都可能导致信号强度的变化。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还会遇到障碍物,如墙体或其他物体。这些障碍物会减弱信号强度,尤其是在信号需要穿透多层墙壁时。此外,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反射和折射也会导致信号强度的波动。
信号串扰是另一个影响WIFI信号强度的因素。在复杂的无线网络环境中,其他电子设备,如电视、微波炉等,可能会产生电磁干扰,影响路由器的信号质量。同时,多个设备共用同一WIFI信道时,也可能产生相互干扰,导致信号强度不稳定。
月球上这张合影是谁拍的?“破案”了
前几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一张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合影。大家纷纷点赞的同时,也有许多小伙伴好奇:这张合影是谁拍的?
据国家航天局介绍,该照片是在6月3日,由嫦娥六号携带的“移动相机”自主移动并成功拍摄、回传。
这台“移动相机”是由该院研制的月面自主智能微小机器人。可以在月球表面自主智能移动。在嫦娥六号奔月和落月过程中,这台小机器人一直被悬挂在着陆器的侧板外。嫦娥六号完成月背采样后,这台小机器人自主分离到月球表面,自主移动到合适的拍摄位置、自主选择拍摄角度和自主构图并进行成像位置的智能优化,最终拍摄了这幅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在月球背面的第三视角真实图像。
从外形来看,它容易让人联想到玉兔号月球车。不过,玉兔号月球车的重量相当于两个成年人,月面自主智能微小机器人却只有约5公斤重。可是别看它小,功能却很强大,其自主智能水平显著提升,尤其突出的是硬件的高集成轻量化特点。
除了拍摄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的珍贵合影,月面自主智能微小机器人还肩负着验证自主智能技术的使命,它身上凝聚的一系列自主智能技术成果,或将对未来月球科考产生积极影响。
“选择困难症”又犯了?
要不,给你一首歌的时间
“现在给你一百块”和“两个星期之后(甚至更久之后)给你一千块”,你会选哪个?
这其实是心理学中的“跨期选择”,即人们在面对即时与未来不同收益时的决策过程。我们往往知道长远选择更有利,但短视地倾向于即时满足,这背后的心理机制被称为时间折扣。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者合作,探究了音乐如何影响跨期选择。研究中,志愿者在听不同情绪的音乐——快乐(快速、大调)、悲伤(慢速、小调)和白噪音——的同时,进行跨期选择实验。
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这种效应与音乐引起的兴奋感(arousal)有关,而非愉悦感(pleasure)。而音乐的速度,是影响情绪兴奋感和时间感知的关键。
因此,研究者通过改变音乐的调式但保留速度,排除了愉悦感的影响。快速音乐提升了兴奋水平,让人感觉未来更远,更倾向于放弃未来收益;慢速音乐降低了兴奋水平,让人感觉时间过得更快,更愿意等待未来的收益。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时间感知、决策和音乐之间的联系,表明音乐通过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来影响决策行为。在面对即时与未来的选择时,我们倾向于简化决策过程,缩小时间距离感,减少时间折扣的影响,使跨期选择变得更加直接。
高原居民为什么不会有高原反应?
是背着我们偷偷进化了?
当非原住民们从低海拔地区冒险前往高海拔地区,如拉林科纳达,他们很可能遭遇高原反应。这是因为高海拔地区大气中氧分压降低,导致血液氧合不足,引发疲劳、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
然而,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环境。安第斯山脉的原住民发展出了桶状胸腔,帮助他们增加每次呼吸的空气吸入量。19世纪晚期的研究发现,他们的血液中富含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提高了氧气的输送能力,血液也更粘稠。
但是,并非所有高海拔地区的居民都遵循这一模式。20世纪70年代晚期,科学家发现西藏高原人的血红蛋白浓度并不高。原来,西藏高原人携带EPAS1基因突变,这种突变降低了血红蛋白含量,但提高了身体对氧气的利用效率。
西藏高原人的生理适应还包括每次呼吸能吸入更多空气,呼吸速度更快,以及呼出更多的一氧化氮,后者能够导致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此外,他们的肌肉具有更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络,有效将氧气输送到细胞。
埃塞俄比亚高地人生活的海拔在大约3000米至3500米。和前面两种高原人相比,他们既没有那么高的血红蛋白浓度,也没有藏族的EPAS1基因突变。他们很可能利用的是另外一种尚未确定的高原适应方式。
所以,假期要是去高海拔地区玩耍,提前掂量一下自己的身体素质。
内容综合自中国科普博览微博、科技日报、中科院之声、Nature Portfolio、中科院物理所、把科学带回家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