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地震都撼动不了的榫卯结构,到底有多神奇?

发布时间:2024-04-06 09:09:47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馆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20世纪,世界三次8.6级以上地震,两次发生在我国境内。但众多古建筑经受考验,主体结构依旧如初,这得益于榫卯结构在古建筑中的广泛运用。你是否好奇这神秘的榫卯结构,为何能赋予建筑如此惊人的抗震能力?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榫卯”的世界,一探究竟吧!

1、刚柔并济的中国智慧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工艺中木质之间起到连接作用的一种结构,其中凸出来的部分被称为“榫”,凹进去的部分被称为“卯”。搞清楚了名称之后,咱们再来看看不用一根铁钉固定的它们为什么能这么牢固呢?

材料性质:木质材料一般有纵向排列的前卫构成,这一特性使材料的强度及韧性都集中在纵向,而横向则相对薄弱。榫卯结构就是根据木材的这一特点,将部分横向受力转换至纵向,借用纵向的强度和韧性支撑起力,可谓是将“扬长避短”发挥到了极致。

其次,与连接处使用金属钉打造的物品不同,榫卯结构为相同材质的连接,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时,它们自身的伸缩程度相同,连接两端的木材会共同收缩或舒张,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牢固,避免出现因为连接处松动而导致使用寿命缩短的情况。

制作手法:榫卯结构工艺手法复杂,构造方式多样,凹凸面相互咬合,能够大大提高连接处的承重能力,甚至大于木质材料本身。

2、久经考验的抗震性能

我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20世纪,世界范围内三次8.6级以上的地震,有两次发生在我国境内。然而,许多古老的建筑却能久经考验,主体框架结构依旧保持原样,这就要归功于榫卯结构在古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距今有近一千年历史的应县木塔。该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经过地震和战乱年代的洗礼,至今仍然傲然矗立,除了能够抵御地震波扭矩力的正八角形平面设计,和稳固结实的砖石台基,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塔内梁柱之间的斗拱连接,而这些斗拱的构件都是以榫卯结构进行连接的。

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品:应县木塔

相关资料显示,应县木塔中运用到榫卯形式的地方多达62种,有54种斗拱。这些榫卯结构让连接处于半固结半活铰的状态,能够承受更大的弯矩,同时,在受到地震波中的垂直冲击波攻击时,榫卯组件还可以通过“弹跳”的方式消解巨大的破坏能量。除此之外,榫卯将建筑整体连接成一个筒形框架结构,能够有力地抵抗旋转波,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稳定性。因此,不用一钉一铆的榫卯结构真的可以实现“万年牢”。

3、现代建筑中的榫卯结构

由于榫卯结构难以通过制作简单模具而批量制造,人工成本高,因此在现代建筑和家具中已经很少能见到榫卯的身影了。不过,近年来,榫卯凭借其精妙的构思和稳固的特性,重新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极具中国气韵的中国国家馆,其承重构件就是利用榫卯工艺制成,悬挑出檐,层层叠加,将檐口额力均匀传递到柱子上,最终构成中国木建筑中传统的“斗冠”造型,举世瞩目的“东方之冠”由此诞生。

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

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距离“鸟巢”仅一箭之遥的中国科技馆新馆,馆身整体呈正方形,由若干个积木般的块体互相咬合而成,看上去仿佛我们小时候玩过的“鲁班锁”的巨型版,其中不仅蕴含着重视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也暗示各学科之间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古人的巧思对现代设计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而榫卯结构背后所隐含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通过改进和灵活运用,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芒。

参考文献:

《论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及其抗震功能》环球人文地理杂志

《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在地震区运用的优势》现代装饰(理论)

《榫卯结构在木构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林产工业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