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年过九旬,但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原研究员陈昱仍精神矍铄,保持着良好的生活状态。
陈昱翻阅地图集(人民日报记者王永战摄)
每日清晨,他总喜欢先看看当日新闻,如果恰巧碰到地理、地图研究的相关消息,他总要将目光多停留一会儿。从事地图编制工作数十年,这是他心中始终抹不去也放不下的记忆与事业。
因此,他家中的书房也被命名为“品图屋”。
踱步走入“品图屋”,翻一翻里面珍藏的地图集,再整理整理书房,这是陈昱的爱好,也是他每日必做的第二件事。“将来,我准备把‘品图屋’里的地图集都捐赠给成都山地所。”这个愿望,被陈昱提及了无数次。
从国家地图集到省份地图集,从遥感地图集到专题地图集,从纸质地图集到电子地图集……陈昱的书房之中应有尽有,可以说,他见证甚至亲手推动了我国地图学事业的发展。不过其作品陈列之中最瞩目的还要数红底烫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
而每每打开这些地图集,陈昱的职业生涯也仿佛随着一幅幅地图徐徐铺展开来……
“走进地图世界”
迄今为止,陈昱说话仍带有一口浓重的乡音,仿佛是在纪念他决心走入地图、地理学研究领域的起点——河南,那是一场青葱少年被好奇心指引的“美丽邂逅”。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昱在学校翻阅到一本《旅行家》杂志,本是怀着轻松做课外阅读的心态翻开,却被其中丰富的地理学知识和各种地图所深深吸引。他想,祖国的大好河山就这样被汇聚在一张方寸之间的图画之上,供人们随时查阅,不费吹灰之力就可日行万里,这不是太奇妙了吗!
自此,兴趣变成了最好的老师,驱使他在报考大学时毅然选择了地理系。
1956年,陈昱从河南大学地理系毕业,被分配到当时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同时恰逢地理研究所地图研究室刚刚组建,陈昱就成了时任地图研究室主任、著名地理学和地图学家陈述彭的业务秘书,距离他的“青衿之志”再近一步。
然而,地理学与地图学虽可在某些角度上触类旁通,但仍然是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地图学以研究地图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为核心,目的是要以符号和图像的方式表达人们对地理环境的科学认识,指导人们编制各类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从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要完成这类工作,对于彼时刚参加工作的陈昱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那时候,我们国家的地图学科也尚未形成。”陈昱说,因此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整个行业发展层面,都需要从零学起、逐步积累。
刚开始接触地图学,陈昱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起来的。1958年,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陈述彭便带领陈昱参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的编制中。这部地图集是国家大地图集的一个组成部分,全国数十家单位,几百位科学家、地图工作者和技术工人参与其中。
对于科研而言,有风有雨是常态,陈昱的地图编制工作也毫不例外。当时项目组的所有人几乎都缺少编制大型地图集的经验,于是,陈昱等人就奉行“勤能补拙”的理念,积极对40多种国内外地图集开展比较研究,逐一分析其优缺点,撰写编辑了《国家大地图集工作通报》四辑,其中包括不少读图报告。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正式编制完成,陈昱担任地图集的副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
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地图集,内容涵盖序图、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8个图组。相比以往,这部地图集扼要地介绍了我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面貌,阐明了各种自然现象的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等情况,是研究我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经济和科学规划时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对工业建设、交通规划、水利建设都有着重大参考价值。
而对于陈昱个人来说,“这次的工作则意味着我对整个地图学有了系统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了地图究竟是如何编制的,成了我制图梦的重要转折点”。
“你脚下的路出自他手中的图”
“我祝贺你们,你们为人民做了一件大事……”一番热情洋溢的话语比1965年1月8日的阳光还要明媚些。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自然地图集专门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铿锵有力地肯定了陈昱等人数年来的工作。
这副声情并茂的图景在陈昱脑海中留存了数十年之久,他始终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的心潮澎湃是因为什么,投身此领域的初心又是什么。
因此,不久之后,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陈昱便依从调动,从北京赶赴成都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即后来的成都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现简称“成都山地所”),筹建地图研究室。
即便条件简陋、设备短缺、一切为零,陈昱也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老师陈述彭在其中给予了极大帮助。
全国第一套自动制图样机设备在陈述彭的倡议下被分配到了地图研究室。“后来,一台国外制造的先进计算机也支援给了我们,还引进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极大便利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我特别满足,也特别感恩。”陈昱回忆道。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改革开放初期,遥感技术在国际上飞速兴起,但对于制图还是个新鲜玩意儿。
直到20世纪80年代,陈昱和同事们开始编制《长江三峡生态与环境地图集》时,才真正将遥感技术与地图学融会贯通在工程设计和施工服务之中。得益于航空和卫星遥感信息的应用,水文气候环境图组等11类图组先后编制完成,为工程人员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
而后经过十余年探索,2001年7月,由陈昱主持编制又一部大型地图集——《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地图集》正式出版发行……
再之后,即便是从成都山地所退休之后,陈昱与地图为伴的习惯和工作也从未停止。2005年,承载他大半生地图集设计经验而编著的《现代地图集设计与研究》出版发行。书中,一幅幅图谱清晰展示了资料获取、地图设计、图集编制等方面的关系,详细阐述了陈昱在地图集设计中的理念。
科研之外,这位“闲不下来”的科研者又琢磨起了科普工作。“世界最早的地图是在哪里出现的?我国第一幅全国地图是哪一幅?其实曾经我也对此感到好奇。那么在我退居二线之后,也许可以把这些科学答案告诉新一代青年人。”言出必行,2018年,陈昱为第一作者编著的科普读物《走进地图世界》面世,不仅收到社会广泛关注,还获评2020年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银奖。
今天,距离陈昱退休的节点已经过去了很多很多年,但他的资料文档里,为成都山地所各种地图集的编制建议还是在一条又一条地增加着……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