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钱航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航天科普专家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翟志刚,首位完成出舱任务的中国航天员
来源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人类对星空的好奇,是推动航天技术发展的源头。2008年,中国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出舱,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太空出舱任务几乎成为了每一次航天乘组的“必修课”。
如何突破万有引力进入无垠太空是一个难题,但是都已经进入太空了,出舱岂不是应该像走出家门一样简单吗?
这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1
出的是舱门,讲究的是“窗口”
每一次出舱,都是需要保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以及任务的圆满完成,因此两个“窗口”是考量的重要因素,分别是“宏观时间窗口”和“具体出舱时间窗口”。
来源 | 新华社
具体出舱时间窗口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那就离不开能源约束、空间环境、气象条件、天地作息这四大要素:
其一是能源约束,天和核心舱单舱飞行期间以及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一字构型飞行期间,为了不妨碍机械臂工作,太阳帆板暂时停止跟随太阳转动,需在合适的太阳入射角范围内,才能保障能源供应,因而对出舱活动窗口选择产生了约束。
问天实验舱的太阳帆板
来源 | 央视新闻
其二是空间环境,根据南大西洋异常区特点以及我国舱外航天服屏蔽能力实际,结合太阳质子事件和地磁暴发生概率预测结果,避开空间天气事件,并进一步根据空间站组合体运行轨道,对出舱活动窗口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来源 | 新浪
其三是气象条件,太空中的出舱任务能否圆满完成,与地球上的气象因素也有着巨大的关系,因为出舱活动期间,控制中心和航天员之间由中继卫星提供测控通信支持,由于中继传输数据量很大,需要避免在传输过程中受到雨衰影响导致天地通信受到干扰。
来源 | 人民日报
其四是天地作息,空间站约每90分钟就会经历一轮“日夜交替”,为了保障航天员处于饱满的精神状态,最好选择北京时间的白天进行出舱活动。
来源 | CCTV13
2
舱外航天服竟然“男女通用”?
了解了影响航天员出舱任务的种种因素,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航天员出舱时必备的装备——舱外航天服。
来源 | 央视网
舱外航天服放眼世界大概也是工作服家族里的“天花板”,但是舱外航天服可不是量体裁衣、一人一件,那就太奢侈了。
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使用寿命约为3年15次、每次可支持工作8小时。为了节约空间站空间以及运输成本,舱外航天服采用“一对多”的适体性原则:上躯干为硬结构,采用单一参数的固定结构;下躯干与上肢采用主动适体性设计,根据航天员身体参数确定参数范围,通过调节结构实现局部尺寸调节;手套同样采用被动与主动适体性耦合设计,根据航天员人群手部参数分型,着服航天员可根据自身手部参数选配,同时手掌围度可调,以获得更好的操作性。
来源 | 搜狐
目前在中国空间站内共有饰带为红色(A)、蓝色(B)、黄(C)的三套舱外航天服。本着延长在轨使用寿命的原则,在每次执行出舱任务时在选择上尽量平衡三套舱外航天服的使用频次。
不同颜色饰带航天服的使用者
来源|人民日报
现如今,中国航天员出舱工作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很多人已经在想象着中国航天员登上月球的那一刻,到那时你觉得中国航天员在出舱后第一句会说什么呢?欢迎大家在后台说说你的想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