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体育场下居然隐藏着商代人的祭祀密码?

发布时间:2024-03-04 09:15:46 来源:公众考古践行者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文图/刘文科

一、发现青铜爵

2015年的10月5日,小雨初歇,天气有些阴沉,天际笼罩在一片乌云之下,几丝小雨若无若有,寥无情绪的下着,地上的积水荡漾星星点。我前往河南省体育场进行文物现场踏勘工作。因为河南省体育场网球馆项目需要改扩建,郑州市文物勘探队对拟建设的区域进行了勘探工作。经过勘探队的勘探发现,在区域内发现了文化层分布。那天与现场的刘老师简单地沟通后,我们确定了进场的时间与相关事宜。

10月15日,我和梁亚男、李茹欣作为先遣队伍入驻河南省体育场网球馆项目。由于当时的场地尚未完全清理出来,我们首先对位于西侧基坑内的遗迹进行了清理,斑驳的遗址与周边的一些废水交织在一起,并不是很好清理。但是基坑内复杂的遗迹关系,以及大量的出土物,让我们对这处遗存有了初步的认识。

没过多久,又有邓燕加入我们的队伍。她是一个可爱的女孩,个子不高,清秀的模样,瘦弱,甚至有些稚气。当时,我很怀疑,这样的女孩子能不能胜任田野工作呢?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夜晚对女孩不太友好(夜间厕所锁门),于是,邓燕就被抽调去了其他工地,加上李茹欣被派往西安学习绘图技术,我们的队伍又回归到了两人的常态。

由于,发掘区西侧基坑内的地层扰动比较严重,遗迹在处理时,非常的费事。在这个基坑中,我们发现了有唐代的陶瓷片、汉代的墓葬和商代的陶片,根据这个初步的现象,我们可以确定,这处遗存应该是商代与汉唐时期的堆积。但是遗迹与地层扰动、打破的关系非常复杂,让我们一筹莫展。正当我们很痛苦的时候,我们在基坑的商代地层中发现了一个铜爵,虽有些残破,但是,器物上的诸多特点,透漏出了它的时代。器腹上饰饕餮纹和联珠纹饰,底部较平。综合评价,我们认为这件器物应该是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一想到此,我们就欣喜不已,毕竟,我们在东侧地层好的区域尚未发掘,就已发现了这件青铜器,它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也可能是在昭示我们:我们有一场硬仗要打。毕竟,出土青铜器的遗址并不多见。

二、圈该怎么划?

随着南侧大坑的发掘开始,我们的队伍,也迎来了几位女将,王庆丽、宋姝钰。他们的加入,让我们原本寂寥无趣的队伍顿时有些快乐,大姐王庆丽,天生一副大嗓门,总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做派,吃嘛嘛香,干啥啥行,我们单位的全能选手,堪称我们的楷模。宋姝钰,一个小妹妹,天生红颜,体弱寡言,总是默默无声,悄悄干事。这样的队伍,彼此相互补充,让我们原本寡淡的工地,有了几分乐趣,只是,王大姐不定时开怼,让我们闻风而逃,不能面对。

随着东侧区域大面积的发掘,我们原本快乐的工地顿时陷入了无边的烦恼之中。这一处遗址文化堆积十分复杂,让我们根本无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与工作习惯,彼此间争执日渐明显,工作中一些不好的现象也开始露头。首先是梁亚男同志的灰坑记录中出现了多个“扰坑”编号,在了解情况后,我便对他进行了批评,并告诉他,一个遗址,我们在最开始清理时,并不知它最后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知道它最初的堆积样子。对于确定的遗迹单位要给确定的编号,不能为了图方便省事,对一些无出土物的遗迹简略编号,这种编号或者工作方式是错误的,如果后期,我们所挖的这处遗址成了重要遗址或者“明星”遗址,但是,探方的四壁挂满“扰坑”会是什么样子呢?而且这些都是一个人挖的,大家会怎么想?小梁点了点头,其实,我知道,他作为一个出色的技术人员,除了不善于人际关系外,他在技术上还是挺上心的。

其次,接下来,最令我们头疼的就是探方内遗迹画线的问题。除了几个探方内红色土质以外可清晰的划分出界限外,其他区域,文化堆积的土质土色差异非常小,区域之间的颜色也大略相同,并且延绵跨越了好几个探方。于是,我们在遗迹的画线上,出现了分歧,遗迹与探方间的差异很小,看似有范围,但是,又表现得并不明显,实在让我们老虎吃天——无法下手呀。圈该怎么划?攀升到了我们习语前三名,成为我们每一天交流中的常用语,其他两个分别是“谁来帮我看看这个怎么办?”和“好像不对吧”。当然,王庆丽的那句“这个探方气死老娘了”的专属用语除外。在争论与徘徊中,还是确定了几处遗迹,根据其分布范围,我们基本上确定了这几处遗迹的范围。此事,让我着实高兴了一天,毕竟可以往下开展工作了。那时的心态如同一个在大海里泅渡的人,在丧失了掌控力后,于盲目间,随手抓住了一个四处漂泊的木板。于是,我们将确定了范围的遗迹清理了下去,但是,三处被清理的遗迹却出现了共性,遗迹上层看似可以画线确定范围,但是在清理时,其坑壁并不规整。最为关键的是,它们的深度相差无几,并且出物也基本一样。这个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暗自叫道:“不好,这下可坏了,地层被当作遗迹处理。”经过对这有几处疑似灰坑周密的审视,我发现,这个看似延绵分布的堆积应该是一个大的遗迹,且分布不均匀,似乎边缘薄些。针对这种情况,我想不能再处理中心部位了,还是集中力量清理四周,如果是地层,那么找准其分布的情况,如果是遗迹,那么就找准分布范围。通过刮刨,王庆丽率先在自己的探方内找到了地层间的叠压线,这层灰土的范围终于可以确定了。出人意料的是,这灰土层的外围非常的规整,呈弧形分布,这样的分布范围,让我们有些想不明白,这个地层为什么这样的分布?不会有什么大的遗迹吧?这样的问题又渐上心头。

是的,我的职业病又犯了,秘密永远总在下一层。

三、“为啥都死我方里”

我们顺着王庆丽发现的线索,往前跟进,以确定这个复杂土层的范围。那一天,天气晴朗,十月的天空格外的宁静,王庆丽突然在探方里起身,向我招手:“刘,你过来,看看,这是个啥?”我连忙从隔壁探方连滚带爬的过去,定眼一看,在一个狭小的坑里,躺着一具动物的遗骸,从形体与下颌的獠牙判断,应该是猪的遗骸。这头猪骸骨的发现,让我们着实激动了老半天。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们发现了第二具猪的遗骸,也是完整的呈跪卧状侧躺于灰坑底部。由于两个出土猪遗骸的灰坑都位于一个大型灰坑附近,看着大灰坑与猪坑的分布状况,我顿时觉得:“这两个完整的猪坑与这个大灰坑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两个猪坑是这个大坑的祭祀坑吗?难不成这个大灰坑有什么青铜重器或者什么重要遗存?”毕竟在重要的遗迹附近杀生献祭是商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看那殷墟的王陵区,密密麻麻的祭祀坑,如繁星点点,有动物牺牲,也有人牲。于是,对这个看似被猪坑围绕的大灰坑,我们在下清理的时候,非常谨慎,但是直至看到坑底的生土,我们的所获也只是少量的商代陶片。那么这个大灰坑究竟是何种用途呢?正当我对这个坑的性质产生怀疑时,我们又发现了第三处、第四处埋葬有猪骨的祭祀坑,这两处祭祀坑的分布位置,将我从对大灰坑的性质判断中拉了回来,这两个祭祀坑分布的位置远离大灰坑,根据殉牲的头向,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些埋葬有完整猪骸骨的祭祀坑分布范围近似弧形,并与前几日,王庆丽处的弧形界限略有重合,这个结果瞬间让我跳出了对大灰坑性质的偏执,——“原来这是疑兵呀”。于是,我们便将目光投回了位于祭祀坑北部的灰土层分布区,

祭祀坑动物遗骸

并逐渐向下清理上面的灰土,因为这个层的陶片堆积非常复杂,我们进展缓慢。与此同时,王庆丽同志在清理她所负责的区域时,发现的祭祀坑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个灰坑,边界清晰,内有各种的陶片,在清理时,在其一侧也出现了动物的头骨,顺着骨骼的走势,我们发现那也是一具猪的遗骸。那时间,王庆丽突然扔下手铲,站起身来,站在一边,大喊道“又是一具,为啥全死到我的探方里呀”,她的这一喊,我们都乐了,连忙安慰她,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道:“你这手气壮呀!”,“你这运气可真是好呀!”“看看,这手气壮得没法说,干脆叫王大壮吧”。在大家的玩笑中,王庆丽终于阴转晴,还是抱怨道:“都死到我的探方里,都烦死了,几十天,都在清骨头。”“看看,梁亚男那霉怂,连个小鸡仔都挖不出,你这是鸿运当头呀,说不定今年就能找到好对象了”,我连忙安慰她道。其实只有作田野考古的人才知道,清理骨架是多么需要耐力与细心的事情,稍不留意,一次葬就会被清理成二次葬,骨架清理着实是一个需要体力与责任心的活。王庆丽嘴上虽然还在嘟嘟地说着,但人已经耐下性子继续蹲到坑中,拿起刷子和手铲继续干起

清理人骨架的王庆丽

了清理骨架的活。而当她把那个坑清理出来后,坑内各种堆积真是眼花缭乱,坑边一侧是完整的猪骸骨,另一侧残碎的陶器和卜骨以及残碎的骨头,这些残破的陶片有不少是可以拼接起来的。

日子就在清理中,慢慢地流逝,工地在严肃谨慎与开心中向前推进。但是,时序露月,隆冬将至,如此复杂的遗迹、广大的面积,我身上的担子,可谓不轻呀。加之入冬以来,天气一直阴沉,如同忧郁的心情,这个工地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单位为我们增派了几个技术员,其中有几个水平较高的老师傅,如王广才师傅等,也有先前被调往他处的小邓燕。这些人员的到来,真是“解万民于倒悬,扶大厦之将倾”。

四、布局初现

随着人员的增加,我们将所有的人员都增加至祭祀坑中间位置的清理上,鉴于上次将地层当做遗迹做的失误,加之地层中堆积密集的现状,我们对这个中间区域的文化堆积进行了细致而严谨的处理,首先,确定了这个堆积的分布范围(这是横跨了好几个探方的地层,或者是遗迹),由于这个堆积呈现出鲜明的祭祀迹象与属性,我们将这个硕大的遗迹命名为K8。由于遗迹范围的确定,此后,便放开手脚,对其进行了精细化作业。好几个人都围绕在中间大型遗迹(K8)的四周,采用蚕食的方式慢慢地清理这个巨大的遗迹。当我们正在与K8而焦灼鏖战时,而在一侧的王庆丽还在慢悠悠地清理着那些死在她探方中的动物骨架。

有一天,天气很好,是发掘以来,难得的好天气,这样的天气真是拨云见日,一扫初冬的阴郁心情,我们正在上午休息时,一个同志喊道:“刘队,你过来一下。”我闻声而去,这是我在工地上最喜欢听的话,一般情况下,准有好东西或者重大遗迹露头。那是一口水井遗存,工作人员见我来到,用手铲剥了剥遗物上的覆土,我分明看见了一个黑灰灰的圆柱状的物体,在它的一侧还有几个长约1寸黄色的尖头圆柱状的物体。“停,快上来吧”我大吃一惊,连忙制止他下一步工作,“快上来吧。”“没有那么严重,都朽坏成这样了”他有些不以为然,但还是起身出了水井。我连忙一边安排工人远离水井发掘区域,并给该区域四周拉上警戒线,一边打电话给了最近的公安机关。未久,公安部门的同志就来了,还带了爆破技术人员,他们下到井里,一边清理,一边告诉我们,这些是属于解放前的军事装备,不知为何被丢弃于此处,没过多久,便将外表腐朽,效能未知的子弹与手榴弹全部取走,这真是有惊无险的一天呀。考古真是一个神奇的学科,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挖的是明清的水井,在内竟然发现了民国时期的子弹与手榴弹。

随着内部堆积层(K8)的清理,堆积中所有陶片都逐渐地清晰起来,包括堆积层周边的其他堆积也都更加明朗。起初,在王庆丽负责的西侧探方中所发现的红色土层其实就是夯土,这些夯土在东侧也有分布并得到证实。夯土墙分布于核心区域与大型遗迹(K8)的东西两侧,在夯土墙的外侧,我们均清理出了壕沟,走向与夯土墙一致。那个时刻,我才突然明白,这个遗址的布局与遗迹的分布是这样的清晰与明了。K8应该就是中心祭祀区,我们习惯称之为祭坛,它是由层层叠叠的陶片、卜骨、动物骨骼组成的一个具有祭祀性质的文化遗存,它的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祭祀坑,这些祭祀坑内有为猪、羊等遗骸。这个区域的外侧有夯土墙体,墙的外侧有壕沟。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祭祀场面呀。在这些层层叠叠的陶片上,我们看见了有横七竖八的人骨、动物骨骼、卜骨等,这些遗存似乎都在清晰的展示着一场场盛大的祭祀场面。

我当时已经完全沉浸于一场祭祀之中。那个阴郁的天,那些被绑缚的人,那个被呈上去作为祭品的婴儿,那些斟满酒的陶器,那些抹上朱砂的祭器,这一切都是祭祀的礼仪,也是祭祀的过程。商人在这个地区,举起了酒杯,用人牲进行献祭,用这些告慰自己的祖先。他们在祈求,也在供奉,用鲜血和杀牲来完成这一次次的祭祀。这种祭祀行为应是商人的日常,这个迷信的族群,当然这一时期的其他族群也一样,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脱离其历史的局限。他们用牺牲来酬神,以表达自己的忠诚,也希望得到祖先们的保佑。

工地挖到这里,似乎这一切情绪都被拉满了,但是,我突然发现,似乎少了点什么?就是!我们的发掘区域与遗址核心似乎少点什么。当东、南、西三面有墙,外有壕沟,内有祭坛,上有杀生。看似很圆满,但是北面呢?这一想法,让我一激灵,不好,北面呢?

五、搭建观星台

根据建筑规划图,北面区域多已不在发掘范围,加之堆土的原因,我们扩展工作的几率比较小,但是,鉴于其他区域都有重大发现,我们还是大费周章,将北部狭小区域的土清理至南侧一处区域,这样,北侧就应形就势的布了一排探方。这一排探方在非常缓慢中进行,由于人员缺少,加上土没有地方出,我们就有些作难。未过几日,我们便想起到了一个好妙招,把所有的土都堆积到南侧一处发掘区外的空地上去。于是,浩浩的造山运动便开始了。没过几天,南侧空地上便建起了一座小土山,但是为了堆积更多的土,我们把这些虚土进行踩踏之后,继续往上堆土,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高大达五六米的大土堆,由于地质瓷实,可供攀爬,在休息时间,我们常登临其顶,一览工地。也许正是登高之故,可以将工地上的所有遗存尽收眼底,颇有孔子登东山的架势。

随着北区堆土问题的解决,我们在北侧所开的几处探方也得到了顺利地推进。冬日的天气,哈气成冰,地层也非常的坚硬,在清理该区域的地层时,我们用手铲竟然都刮不动这里的地表,起初以为是天寒地冻的原因,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工作之后,我们才惊奇地发现这里土质结构与其他区域存在差异,这里的土质是成区域的分布,据此,经过一阵的操作,我们才发现这里的土质竟然也是夯土。相比其他区域而言,这块的地势较高,地层堆积也较简单。确定其是夯土之后,我们在这夯土台子上,发现了夯土房屋的遗迹。那是一个7间的夯土房屋,整个东侧的布局非常的规整,而西侧因为灰坑扰乱,加之打破关系,非常的不清晰。等夯土台上的房屋居址日渐清晰后。我站在观景台上,看着北侧的夯土房屋,房屋两侧是夯土墙,墙的外围是壕沟环绕,墙内中心位置是大型的陶片堆,层层叠叠,陶片上还可以看到各种牺牲,有人,也有动物,同时也看见朱砂陶片、卜骨、动物骨头等,整个祭祀区规整有序,特别的壮观。此后,只要工地上来了参观的人员,我们都会请他们登上观星台,观看人类的杰作。

与此同时,王庆丽所负责的探方又发现了祭祀坑。那座祭祀坑虽在祭祀区的围墙外东侧,但是,却大得出奇,出土的祭祀动物,也大大出乎了我们的预料,那是两个形态各异的牛呀,被作为祭品放在祭祀坑内,这座牛坑也是我们在这一区域发现的第二座牛牺牲的坑。不得不说,王庆丽是一位出色的考古工作者,当我们清理小灰坑的时,她在挖祭祀坑,当我们清理墓葬时,她挖出了祭祀坑,但我们挖出房屋时,她挖出了为数不多的牛坑。她的手气真是太壮了,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突然在一天,她接到通知,让她即刻回单位,另有差遣。毕竟这样的干活好手,可不是那么好找,大家都喜欢用。命令久下之后,她一直都没有动身,项目领队信应君老师只好再次传达命令,结果,那还是不欢而散,王庆丽坚持自己手头的探方与工作还没有做完,尚不能离队。在她的坚持下,领队信老师只能给了好几天的时间让她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她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小队一起去街区烧烤店又吃了一回,那是一个我们常去的饭店,像往常一样,我们点了许多的烤肉,叫了我们常喝的二锅头,毕竟,我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实在负担不起太昂贵的消费,不过这次点了内蒙古的马奶酒,这是他们这家店的特色,一直觉得太贵就没有喝,这次,还是破例奢侈了一把。那个酒很是清雅,入口似乎有些淡,后味却有些浓烈,恰如红尘中的我们。那一晚,我们大家都很默契,都没有提工地的遗迹情况,毕竟遗迹分析是这几个月来喝酒时的佐餐之一。但是那晚,我们没有人提及遗址的一切,我们只是开心地喝酒,毕竟,酒可以温暖早已冻僵的身体,也能够解开心中的隔阂。酒饮至酣,自然是说了许多肝胆相照的话,也说了多多担待的言语。未几,已有醉者卧地,看时间,竟已夜半,于是只好辞了店家,出门而去。

那晚月光皎洁,照在道边的残雪上,竟然有些寒光。小梁扶沉醉者回归驻地,我给王庆丽说“给你叫个车吧”,她一再拒绝,叫嚣着骑自行车回家也就一小会的事情。大家争执不下,各不相让,最后,我只能给他说:“那就一块走回去吧,反正这夜色挺好的,彼此的家也挺近。”她答应了,于是她扶着车,我们在皎洁的月光下,结伴而行,那一夜,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往回走,寒冬的夜着实很冷,道边还会偶遇醉酒的落拓之人,唱着少年狂放的歌。那夜,王庆丽讲起了自己这40多年的岁月,也讲起了自己的少年时期,讲起自己的父亲——一位在新疆白杨河为新中国找到铀矿的地质工作者(他的父亲曾经有一天去了工地参观,当时,还并不知道这个老人竟然是这个工地去过的官阶最高的首长),她讲起父辈在寻觅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在追寻人类的足迹,但是,都需要足够细心才行。讲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所抄的诗集与所写的文字,那时候,我才发现这个外形粗犷的大姐头,竟然也有如此细腻的灵魂。

六、工地搬迁

那天,我因为有事情,有两天没有去工地,等我再次来到考古工地,我惊奇地发现,在发掘项目的空地上,摆满了各色干净的陶片。当时就想,清洗陶片,这是田野考古工作最后的一道程序了,也是非常繁杂的事情,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差错,这是谁做的呀。我连忙问了问附近的梁亚男,他还是很猥琐地一笑:“王大丽走之前洗的,她说,这样工作就算完整了,还说你欠他一顿酒。”我一听,顿时觉得这大大咧咧的女生,还真是个劳模呀。

随着工作的推进,我们开始了最后的收尾工作,航拍照片是必须的。但是,天公不作美,那些天,天气一直都很不给力,每一天都阴沉着脸,拍出的航拍照片也总有种阴郁的气质,非常不理想。在我的一再坚持下,在一个晴朗的中午,测绘队的赵向莉和孙晓飞同志重新进行了航拍,那次飞行与航拍非常成功。而在艳阳下,我们也有许多的事情去做,周围的兽骨祭祀坑的图早都绘好了,中间祭坛一样的陶片堆还没有绘制,怎样才能将它的全貌完全地保留下来,将它印记于自己的脑海,让它能够成为一种曾经被历史所记录。那种感觉,恰如,在和一位好友在做最后的诀别,你看着他的模样,抚摸他的头发,努力地想把这看到的这一切都不差分毫地装进自己的脑子。按照考古学绘图标准——1:20的规格,绘制如此大的遗迹图,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够清晰,于是,就让邓燕、王广才诸位同志采用1:10的比例进行绘图,同时并对这个核心位置进行了3D测绘。做完这一切,我总是觉得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好,似乎还有许多遗迹没有做清楚,或许,这就是考古人对于考古遗存独有的一种情结,毕竟,它们存在过,你也看到了,但是终究留不住,毕竟东流去。

清理遗迹的邓燕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小梁站在探方前,对我说,想请几天的假,回家去看看,女儿过生日,工地太忙,都快半年没有回去了。我没有答应他,我提议他可以带家人来工地一起过生日,这样都很好。于是,那天,他的妻子和女儿一起来到了我们的工地,妻子身材高挑,女儿甜美可人,与猥琐的小梁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家都说小梁真是一坨好牛粪呀。嬉笑归嬉笑,中午,有同事给小孩子买了蛋糕,我们还找了一家餐厅,让小梁一家子坐在主位,他竟然再三推辞,后又好事者玩笑说道:“我们坐在上面,旁边是你媳妇和妞,似乎有些不搭呀。”在大家的嬉闹中,小梁才坐上主宾的位子。席间,我们祝愿小孩子生日快乐,一起放声歌唱生日歌,看得出来小女孩和她的妈妈很开心。事后,小梁曾多次问我“为什么要这么的高调呢?”我总是笑而不语,现在,我不知道他想明白了没有。

隆冬已至,我们的工作也接近尾声。根据安排,我们便开启了工地部分祭祀坑的搬迁工作。小的祭祀坑相对比较容易,但大的祭祀坑无论是套箱,还是整体提取都很费事,好在工地上能人辈出。这些四处打工求生的民工,虽然没有傲人的学历,但是,生活的艰难早已经将他们磨砺得非常的坚强,以社会为家,早已习惯了各种求生的方法,也就精通了各种谋食的手艺,于是,原本清土的大哥就变成了一个会打家具的木匠,清理兽骨的小弟眨眼就变成电焊能手,这真是高手在民间呀。在群力群策的合力下,这些原本的祭祀坑,全被装箱完毕。在一个漆黑的深夜,我们装完了车,将他们运送回我们的文物库房。

七、尾声

这些年来,我每次途经此地,都会下意识地去看看优胜北路与文化路的街口,新开的商超,对角的咖啡店,一切都显得自然而有序,丝毫看不出曾经的过往,那时,总会想起陈阳兄弟的那句话“这些修好后,还有人会记得我们这些为它们拼过命的人吗?”(见拙作《郑州南岗刘明代壁画墓发掘记》)

N年以后,我也挖过许多工地,也经过了许多事情。但是,我们的那群小伙伴只要聚在一起,我们就会谈起那年的冬季,说起那个时期我们之间的“是是非非”。这样的结局显得非常的老套,毕竟所有的电影,小说都这样的表现,至少《魔戒》的结尾是这样。尘世间,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而在红尘中,有兄弟愿意和你一道为某种事业去拼命,这可能就是大家彼此间的互相认可,也是团队奋斗的基石吧,将其扩展出去,应该就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我感谢那些曾经和我一起拼命的兄弟姐妹。

画图中的梁亚男同志

多年以后,我曾写完体育场的发掘简报,当我把它发给编辑的那刻,我有一种释然,忽然觉得自己的使命结束了。其实,面对真正的终结还很遥远,它的发掘报告与研究还都没有开展。“掘一城白发,择一事终老”。河南省体育场这处商代的祭祀遗址,我们看到的是早商时期的祭祀堆积,我们看到的是它与小双桥同样的祭祀方式,我们看到的是郑州商城的商人们独特的酬神方式。(完)


本文原刊登于《河南考古亲历记—中华文明探源实证》,此次发布,略有增补。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