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沙特阿拉伯的国徽上,画着甜蜜的奥义

发布时间:2023-05-22 05:51:28 来源:物种日历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徽上,占据大半的是一棵绿色的树。这是海枣树,代表了农业与绿洲。

海枣对我们来说并不熟悉,但在阿拉伯地区,海枣被称为“沙漠面包”、“绿色金子”——数千年来,它用果实中高达80%的糖分为人类提供着能量,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农作物。

图片

正式版本则为全绿色|Wikimedia Commons

高达80%的含糖量

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也被称为椰枣、波斯枣、伊拉克蜜枣,《本草纲目》里还为其赐名“无漏子”。

上世纪60年代,海枣曾在我国的市场上出现,但很快就消失了。但就算没吃过,你也很有可能见过海枣树。它高高大大的,有着铁树一样从主干放射分散开来的枝叶,常被人误认为棕榈,许多公园、小区都会用这种挺拔潇洒、又充满异域风情的树妆点

图片

你也许见过作为绿化树种的海枣|Wikimedia Commons

海枣确实是棕榈科的一种,属于刺葵属。刺葵属的拉丁名Phoenix是凤凰的意思,大约也是因为舒展开来的羽状枝叶,像传说中凤凰的尾巴一样。而海枣的种加词dactylifera,来自古希腊语中的“手指”,则是因为果实的形状椭圆微长,大小也跟大拇指差不多。

长在树上的海枣一簇簇的,一棵树能结上百斤的鲜果,非常壮观。在中东炎热干燥的环境下,挂在树上的海枣就可以自己风干成为海枣干。干透的海枣,由饱满变作了深沉,果肉变得粘而沙,不用任何添加物腌制,就能有蜜饯一般的甜,吃完满手都是糖。

图片

新鲜椰枣果实|upcscavenger.com

也不奇怪,海枣果汁的含糖量能达到70%-80%,而最甜最甜的吐鲁番葡萄也不过才30%,海枣已经是完全超越了“水果”定义的存在了。经历漫长的选育史,海枣有好几十个栽培种。它们的果子分两类——软的和硬的。软的海枣含水量高,纤维更少,可以鲜着吃,也可以自然风干压成干果;而硬的被唤作“面包海枣”或者“骆驼海枣”,顾名思义就是硬货,极甜,非常适合储存,吃一颗管好长一阵。

极致甜蜜的奥义

对于这种极致的甜,有人喜欢,有人则没法接受。而甜蜜背后的奥义,又赋予了海枣丰富的文化含义。海枣的老家在今天的两河流域,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接近5000万年。它们是最早被驯化的4种果树之一,公元前6000年,阿拉伯地区就有种植海枣的记录

一切都是因为甜。人类对于甜的执着不无道理——碳水化合物作为主要能量来源之一,不管最后怎么分解,都会变成葡萄糖,参与能量的交换。海枣这种糖分极高的食品,一株上了年纪的大海枣树甚至能结上两三百斤那么多沉甸甸的果子,还能自然风干不用担心腐坏,糖分高得自然抗菌,海枣简直就是一座高大俊美的粮仓啊。而且,海枣浑身都是宝,从果子到树干,据说有800种不同的用途。

图片

在印度,同属的物种还用于提供糖浆|Wikimedia Commons

其实,不仅仅是沙特阿拉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历史都是和海枣相连的。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谁要是砍了海枣树就要挨重罚;《古兰经》里面讨论海枣的内容相当多,伊甸园里的“生命之树”是一棵海枣,耶稣出生的地方不是马槽旁而是一棵海枣树下,生耶稣之前玛利亚受上帝(真主)的旨意摇了摇海枣树吃点果子补充营养。

伊斯兰版本的诺亚方舟故事也是这么讲的:在大洪水之后,诺亚的后代来到了今天的麦地那(伊斯兰圣城),在这里种下了第一棵海枣树。(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同源的宗教,一直到公元610年之后伊斯兰教才与基督教分开来,所以流传的圣经故事是有相同的部分,但在一些细节上有出入。)

图片

逐渐风干的海枣|telegraph.co.uk

这一切都是甜的奥义——甜蜜的海枣成为了该地区重要的热量来源,甚至算是Staple Food(主食),地位相当之高。

在穆斯林传统里,斋月白天封斋,而太阳落山之后第一要务,就是抓几颗椰枣填填肚子,其实作用跟吃巧克力也十分相似。加上阿拉伯人在欧亚两地频繁贸易,易风干、不易变质又方便携带的海枣成为了理想的干粮,沙漠的骆驼队所及之处,都有海枣的足迹,而绿洲里矗立的海枣树,无疑是生命和能量的象征。

生命之树真的能赋予生命吗

虽然在各种各样的记载中,海枣被吹得天花乱坠包治百病,孕妇吃了顺产男人吃了壮阳;但其实,除了一些常见的营养素之外,海枣并没有什么所谓疗效。但在吃不饱饭的过去,许多疾病都是因为虚弱,吃了能量充裕的海枣之后满血复活,想想也有道理。

图片

科威特的海枣店|Wikimedia Commons

除了吃甜物饱肚,在阿拉伯传统里,甜的东西——尤其是糖——还有更重要的寓意。在英国人把甘蔗种满殖民地种植园之前,糖可是稀罕物。而全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从南亚次大陆以及波斯人那里获取了制糖技术,并且垄断着糖的商路。

“阿拉伯人不管到哪里都带着糖,包括产品本身与制作技术,”西德尼‧明兹在《甜味与权力》一书中写道。“人们说,《古兰经》到哪里,糖就到哪里。”在欧洲人吃不起糖、把糖做稀罕品的年代,阿拉伯人一手拎糖袋,一手拎海枣,大约是能让人艳羡不已的。

图片

沙特阿拉伯的“海枣之城”|Wikimedia Commons

现在,沙特阿拉伯仍然是世界上海枣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如今糖不再是稀罕物品,但海枣这种食物,却已经深深烙印在当地的经济、文化与日常人的生活中。撮一颗塞进嘴里,这种天然无加工的甜点依旧能给我们带来幸福,这就是甜蜜的奥义吧。

作者:李子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