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那年今日 | 30年前大国重器得名“雪龙”

发布时间:2022-12-08 05:49:38 来源:海洋档案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1992年12月7日,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亲自为从乌克兰购买的一艘北极破冰运输船题写船名为“雪龙”号。从此南极洲上,一艘身披中国红的巨轮开始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雪龙”号船

圆梦破冰船

从事南极科考的人,都梦想有一艘破冰船。1991年春节,原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贾根整在向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党组书记宋健汇报时,提到七次科考队在南极突遇严重冰情,导致“极地”号船无法靠近中山站卸货,并提出南极考察急需一艘破冰船。

1992年上半年,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两部门联合,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请示报告,请求国家建造或向国外购买破冰船。那个年代建船谈何容易,据当时造船部门专家测算,如果自建破冰船,周期需要三到五年,经费需3亿元到5亿元。

1992年夏末,南极考察办公室的吴军告诉贾根整一则消息:乌克兰的“赫尔松”船厂有破冰船出售,价钱十分便宜。经过进一步了解,贾根整得知“赫尔松”船厂造了8艘万吨级的破冰船,已经出售5艘,另有3艘在建,每艘价格约1750万美元。吴军随后又请教了上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总工程师张柄炎。张柄炎是我国造船方面的专家,曾在苏联留学,对“赫尔松”船厂很熟悉。他表示,这个价格买艘万吨级的破冰船很值,机会不可错过。

没多久,张柄炎受托组成一个调查组到乌克兰“赫尔松”船厂考察。3艘在建船,有的已完成工程的92%。船厂提出,要有购买意向,就要提前签订协议,并付10%的预付金。后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同意,10月7日,我方正式通知对方,确有购买意向,并与对方签下预订协议书,在规定时间内支付了订金。那时,国务院的批示还没下来,先付订金是有风险的,武衡果断决定,先签预订协议,订金向国家贷款。关键时刻,武衡又写信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阐明我国购买破冰船的迫切性,同时附上已上报给国务院的买船报告。邹家华当即在请示报告上批示:“请罗干同志阅并报总理,建议从总理预备金中解决。”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签批:“同意。”

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

“雪龙”号船的题名

1992年12月7日,武衡为破冰船起名为“雪龙”,并亲笔书写了“雪龙”二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1993年3月25日,中乌双方正式签字交接。同年5月18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达上海。至此,我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破冰船。

“雪龙”号船的南极科考功勋

“雪龙”号是继“向阳红10”号、“极地”号之后的中国第三代极地科考船,后经1995年、2007年和2013年多次改造和设备更新,“雪龙”号成为中国极地海洋调查和极地考察后勤支撑保障的中坚力量。船上拥有先进的通信导航系统,配有可容纳2架直升机的机库和1个停机坪。船上装备有A架、万米地质绞车、生物拖网绞车、CTD 绞车、生物水文绞车、深水多波束、表层海水走航观测系统以及 CTD 等观测采样设备 ;设有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综合等500余平方米的实验面积,配备通风橱、洁净工作台、无菌操作台、纯水机、超低温冰箱等基础设备,同时拥有低温实验室和低温样品储藏库,可以满足多学科基础环境调查的需求。“雪龙”号于1994年10月28日从上海出发,首航执行中国第11次南极考察任务,迄今已28年。

“雪龙”号在严酷的极地环境中航行, 变身“冰龙”

多年来,“雪龙”号承担了中国南极考察的运输任务,同时承担了南极普里兹湾等重点海域的调查任务,为推进中国南极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009 年 1 月,“雪龙”号力助中国第 25 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队在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冰穹A地区实施昆仑站建设。2009/2010年度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号先后6次穿越西风带。2013/2014年度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龙”号首次执行环南极航行任务,并成功支撑了南极泰山站建设。2018年3月,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号,首次进入阿蒙森海海域进行科学调查,获得了南极绕极流核心区域全深度大断面观测数据。

“雪龙”号在南极的人道主义援助方面也作出了贡献。2013年12月25日至2014年1月7日,正在南极实施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参与了载有74人的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脱困工作。2014年3月22日至30日,刚刚完成科考任务、原计划停靠澳大利亚佩斯港进行休整的“雪龙”号还参与了南印度洋的马航MH370搜寻工作。

中国历次南极考察航线示意图

“雪龙”号船的北极科考功勋

“雪龙”号自1999年起还承担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重任,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等北极太平洋扇区海域,开展了系统的多学科综合考察 ;同时试航北极东北、西北和中央航道,获取了第一手航道环境资料。1999年7月1日,“雪龙”号从上海首航北极,历时71天,对北极太平洋扇区的海洋、大气、生物、地质、环境等进行了大规模综合考察。2010年8月26日,正在执行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雪龙”号抵达北纬88度26分、直升机抵达北极点开展科学考察,创造了中国北极考察史上考察区域最北的一个新纪录。2012年7—9月,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试航东北航道,“雪龙”号成为中国航海史上首艘穿越东北航道的船舶。2017 年 7—10 月,在中国第 8 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号先后穿越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并与加拿大合作开展了西北航道地形地貌探测。

中国历次北极考察航线示意图

“雪龙”号入列的28年里,航迹遍及五大洋,对南、北极海洋的调查涵盖了南大洋的普里兹湾、南极半岛邻近海域、罗斯海和阿蒙森海以及北极白令海、楚科奇海、北冰洋中央区等重点海域。在调查过程中,无人冰站观测系统、水下无缆机器人等一批新技术得到应用,极大提升了环境观测的广度和持续性,为中国认知北极作出了积极贡献。

“雪龙”号船不会退役

2019年10月,在自然资源部党组领导下,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南极,开启了“双龙探极”的新时代。

“双龙探极”

“雪龙2”号船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雪龙”船要退出历史舞台。“将通过专业定位和分工,实现新船和‘雪龙’船之间功能互补、优势倍增的目标。”原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船舶处处长徐宁说,“雪龙”船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主要承担南、北极考察站的物资和人员输送,兼顾走航综合观测调查和数据采样。而新船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极区海洋调查能力,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同时以其高等级的破冰能力和冰区操纵性能,为包括“雪龙”船在内的极地考察船舶,提供冰区作业支持和救援能力。依靠这支船队的合理分工,使两极海洋调查切实满足环境资源科学调查的需求,也可以承担两极海洋资源调查国家重大专项任务,深入到冰区开展大范围、长时间的调查作业。

据专家介绍,我国极地工作实际需要工作的船舶应该不少于美俄两国,否则将永远无法与国际先进同步。因此,我国极地工作的理想常态是,极地破冰船保用量应该是5到6艘。“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最好能全年航行在冰区里,从而提供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8研究所的新船总设计师吴刚说。

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船出发

2022年10月31日,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第二批队员搭乘“雪龙”号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发,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计划2023年4月上旬返回国内。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极地考察一步一个脚印地砥砺前行,现已拥有南北极6个考察站以及破冰船队、雪地车队、固定翼飞机,进入全面考察的立体时代。回首往昔,纵然艰难困苦,依旧继往开来;展望未来,哪怕风险重重,依然义无反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正在脚踏实地、昂首阔步地向极地强国迈进。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