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3 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说“残疾是人类状况的一部分。”或许你还记得 CCTV 2018 年度法治人物唐帅的故事。唐帅是全国唯一手语律师,因为精通手语和法律,唐帅不仅代理许多聋哑人的法律事务,还开办手语普法活动,拍摄手语普法视频。也是在关于他的报道里,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手语也有方言。
CCTV 2018 年度法治人物唐帅,图片来源:央视网
唐帅在报道中说到:“从适用范围来讲,普通话手语的适用范围比较狭窄,比如说新闻翻译、学校教学,或者是大会翻译所用;而平常聋哑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90% 以上使用的都是方言手语。”想依靠使用普通话手语的手语翻译,来与使用方言手语的聋哑人交流,就会特别困难。
手语竟然不是聋哑学校老师统一教的吗?在国际残疾人日,科普中国邀请大家一起弄清楚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手语的历史。
聋人即便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也会使用简单的手势和人交流,但是,这种手语一般缺乏复杂的词汇,表达能力有限。四百多年前,欧洲出现了第一批聋哑人教育家,他们自己是健听者(听力健全),在开办聋哑学校时,意识到可以编定一套手语,帮助聋哑人交流和学习文化知识。于是,人们开始编定最初的手语。这些手语有的来自聋哑人平时惯用的手势,有的来自教育家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因为编定方法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就形成了不同的手语体系。
就拿咱们中国为例吧。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来华开办了最早一批聋哑学校,基于他们已有的手语教学经验,建立了早期的手语教学。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手语工作,在五十年代出版了《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从 1979 年到 1987 年,又把《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修订为《聋哑人通用手语图》,到 1987 年更名为《中国手语》。1990 年,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编写的《中国手语》,成为了中国手语的标准工具书出版。2018 年 5 月,《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意,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发布,自 2018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这些标准工具书和教材,成为了今天中国聋哑学校手语教学的基础。
《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中的一页。作者供图
如此说来,全国的聋哑学校应该都学习的是同一套手语啊,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手语就像口语一样,也有自己的方言,每一个地方的聋哑人群体都有自己特定的词汇。有些方言词汇来自不同的手语传统,例如,有些地方手语保留了当年传教士设计手语的痕迹,用胳膊夹圣经的姿势表示礼拜,配合数字表示礼拜几;还有些手语词汇有时代特色,例如表达日本时,有个动作表示卫生胡(仅留唇上鼻下胡须的造型)。还有许多词汇和表达法是一个地区聋人群体在交流中约定俗成的,有着很强的地域特点。
而且,手语虽然听起来好像是手的语言,但实际上不光有手部动作,还要配合一定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很多词汇都用微妙的动作来表达。这种聋哑人群体中使用的手语往往和标准手语有着很大区别,人们把这种手语统称为自然手语;那种健听者制定的标准手语,也可以叫做文法手语。
唐帅律师在报道中用普通话和闽南语来打比方,说明标准手语和自然手语之间巨大的区别。很多健听者学习的手语都是标准手语(文法手语),和聋哑人群体交流的时候就会遇到困难。笔者在读研究生时接触过北京市聋哑学校的老师。健听者老师就指出,有些聋人老师的手语里夹杂了“不标准”的手语。反过来,很多聋哑人可以流利地使用自然手语,却不一定熟悉标准手语。在网上,有聋哑人就表示,他们其实看不大懂新闻节目中的标准手语。今天,聋哑人得以利用视频分享手语信息,在交流中也发现,不同地方的手语差异非常巨大。
那是不是说,各地的手语方言是一些支离破碎、“糟糕”的手语呢?过去,有些聋哑人教育者确实这么认为,他们致力于普及标准手语,尤其是那些和制定时参考了通用语的手语。但是,语言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了一个健听者不了解的手语世界。
首先,一个地区的手语和当地流行的通用口语并没有对应的关系。比如在中国台湾省,大家平时说的是汉语,但是因为历史原因,聋人的手语却有不同的方言体系,有的地区方言受到日本手语的影响,有的地区则依据中国手语。全世界共有一百四十多种标准手语,它们的使用区域和所在地的通用语不一定有关,例如在说西班牙语的南美国家,聋人使用的语言却因国别不同,有的基于美国手语,有的基于法国手语。
而且,手语并不是简化的口语,而是一门完善的语言。手语并不是根据口语编定的人造语言,而是有着一整套语法、词汇系统,和口语的复杂程度不相上下。手势、表情的配合,不同动作的时间次序,都可以表达特定的含义。
关于这个问题,语言学家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尼加拉瓜手语。尼加拉瓜引入手语教育很晚,直到 1977 年,才建立了最初的聋哑学校。一开始,这里的老师注重教孩子唇读,就是看健听者说话时根据嘴唇动作理解含义,还有用手指比划字母的交流方式。这些教学方法效率低下,孩子不能掌握。但是,因为有几百个聋哑孩子生活在一起,也学习了简单的美国手语,结合自己的家庭手语,很快,他们就开始形成一套通用的手语,这套手语在几代学生中传递,越发复杂,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手语。
正在使用尼加拉瓜手语的儿童。图片来源: Signwriting.org
他们的老师呢,不但没有参与编定这套手语,甚至一开始都没意识到学生打的是手语。他们还以为学生是连比带划在交流,却看不懂他们到底在干嘛。到了 1986 年,当地老师向语言学家求助。专业的语言学家经过深入调查,才发现聋哑学生已经发展出了一套尼加拉瓜手语。这套手语还通过大一点的学生传递给了刚来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因势利导,编写了这套手语的教材,还出版了对应的西班牙语的词典。
可见,人类的大脑有学习语言的本能,只要环境适合,哪怕没有口语输入,聋哑人群体也能自发形成语言和方言。这项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语言和大脑,都有重要意义。
当然,这并不是说聋哑人群体就不该学习标准手语。实际上,过去编定手语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是健听者,标准手语也通常依据口语语法,很多动作都参考了通用语的语音。聋哑人学习这种手语经常感到吃力。随着人们对于手语的理解不断加深,编定的标准手语也更科学。今天的中国手语,就剔除了大量基于汉语语音的词汇,编定时也更多参考聋哑人的意见,更方便聋哑人学习。
不仅如此,人们还意识到,聋哑人也有自己的文化。各地的聋哑学校和聋哑人社区让聋哑人相聚相识,形成了自己的认同与文化。教育家、美国手语翻译安娜·朗德斯认为,“一个人属不属于手语聋人社区,不是由听觉受损程度决定的,而是由认同和相应的行动决定的”。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第四段的第 30 条也规定:“残疾人有权在和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认可并支持他们具体的文化和语言身份,包括手语和聋人文化”。
使用手语的聋哑人每天都需要和健听者交往,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提升每一个人的生活水平,我们需要更科学、更符合聋哑人习惯的标准手语,还需要你我每一个人学习一点关于手语的新知,对手语和聋人文化有更多尊重与理解。
注:使用手语的群体,有聋哑人、聋人、手语使用者、听障人士等许多不同称呼,其对应人群均有一定差异。本文请教了聋人社会工作者,聚焦手语这一话题,为了方便普通读者理解,选用了常用的聋哑人这一称呼,并将听力健全群体称为健听者。
参考文献:
[1] 手语也有方言?他是全国唯一手语律师,最懂“有苦说不出”的感觉[EB/OL]. 新京报. 2019-04-24.https://news.sina.cn/sh/2019-04-29/detail-ihvhiqax5619502.d.html?vt=4
[2] 高宇翔, 顾定倩. 中国手语的发展历史回顾[J]. 当代语言学, 2013, 15(1): 94-100.
[3] Language cre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Creolization, diachrony, and development[M]. Bradford Books, 1999. 179–237.
[4] Mindess A. Reading between the sign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sign language interpreters[M]. Nicholas Brealey, 2006.
[5] 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GF 0020—2018[S/OL].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03-19. http://www.moe.gov.cn/jyb_sjzl/ziliao/A19/201807/W020180725666828831381.pdf
作者:陈朝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硕士
审核:陶宁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