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热点回顾|南开教授简历上热搜,网友:太好笑了

发布时间:2022-09-20 05:49:12 来源:学术头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图片

“热点回顾|一周科技大事件”为学术头条推出的图文新栏目,旨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最近一周的科技热点新闻。由于篇幅(和知识)有限,欢迎大家多多补充~

Hi,可爱的“学术菌”们,我是你们可爱的学术君。

上一周又是一个过去的“上一周”。

图片

上周,“南开胡金牛教授简历太好笑了”这一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二,看完之后不得不说,胡教授的插科打诨,真的是句句都写进了我的心里。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近日,湖北武汉一职业技术学院在迎新报到时,52 岁新生因年龄“异常”被老师轮流确认入学通知书而登上热搜,有一部分人群却认为,中老年人上大学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挤占了年轻人的入学机会。你怎么看?

另外,Science 刊文称,如果一篇论文的署名改为诺奖得主,接收率就会飙升,从 9% 到 59%,简直不可思议!

but... 除了这些,上周还有哪些热点新闻呢?我们先一起简单回顾下:

· 减肥理论翻新!“晚上少吃”并不合理?这些人除外

· 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门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新增7种科研失信行为

· 科学家发现维持昼夜节律的一种新型电信号

· 2022 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公布,首位 90 后获奖

· 科学家发现云云碰撞导致大质量恒星形成的新证据

· 科学家在嫦娥五号着陆区火山活动历史研究方面获进展

· 科学家在脑机接口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血型与中风有关?这种血型高出 16%

以下为详细版图文,可选择性阅读~

南开教授简历上热搜,网友:简直太好笑了

自嘲是一种高级的幽默,也是一种举重若轻的松弛。看惯了格式一致排版工整的简历,突然看到高校教授在官网上拿自己开玩笑,也让人觉得颇为新鲜。事情是这样的,9 月 17 日,有网友发现,“南开胡金牛教授简历太好笑了”这一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二。

图片

仔细看后,大家会发现,胡金牛教授研究的东西,大家未必看得懂,但是他的插科打诨,倒是句句都写进了网友心里。做了好多博后和访问学者,他说那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进入某某学会,那是承蒙大佬提携。

图片

研究方向,他做了贴心的备注,哪些最火,哪些“好忽悠”。

图片

这句“如果不相信,请 google 之”,将大佬的“高冷”的刻板印象打破。

图片

emmmmm...下面这张图,看红框文字就可以啦。

图片

内容来源:《科技日报》

胡金牛教授个人主页链接:

https://my.nankai.edu.cn/wlxy/hjn/list.htm

减肥理论翻新!“晚上少吃”并不合理?这些人除外

不知是从何时起,“晚上少吃”这个减肥建议,开始越来越多地被身边的长辈和朋友采纳和践行,并强力安利给我们,“早、午饭适当吃,晚饭一定要少吃”。常听到的解释是,在早上消耗每天的大部分卡路里,会更有效率,可以更好地减肥。甚至,有些比较极端的减肥人群在晚上只选择吃点绿叶蔬菜,或者根本不吃。

但是,“晚上少吃”这个建议,真的科学、合理吗?

近期,一项发表在 Cell 子刊的研究表明,晚上吃得多的人,并不一定会增加体重,无论我们在早中晚的哪一顿饭吃得最多,都不会影响身体代谢卡路里的方式。这一结论,与人们之前的既有认知大为不同。

该研究也表明,尽管晚上吃得多被证实不影响身体代谢卡路里的方式,但早上吃得多的人群却更容易减肥,因为这些人群在白天中会更加抗饿,饥饿感相对较弱。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2)00344-8

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门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新增7种科研失信行为

近日,科技部官网公布了“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门关于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程序,统一了处理尺度。

近年来,科研失信行为表现出更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针对新的表现形式,《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重复发表等 7 种科研失信行为,并对从事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的查处作出规定,细化了违反科技伦理规范的行为,强调以弄虚作假方式获得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或伪造、篡改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文件等均属于科研失信行为。

《规则》中写道,有下列科研失信情形之一的,应从重处理:

1. 伪造、篡改、隐匿、销毁证据的;

2. 阻挠他人提供证据,或干扰、妨碍调查核实的;

3. 打击、报复举报人、证人、调查人员的;

4. 存在利益输送或利益交换的;

5. 有组织地实施科研失信行为的;

6. 多次实施科研失信行为或同时存在多种科研失信行为的;

7. 证据确凿、事实清楚而拒不承认错误的。

原文链接:

https://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22/202209/t20220907_182313.html

科学家发现维持昼夜节律的一种新型电信号

昼夜节律由大脑主生物钟协调控制,其核心为生物钟基因及其蛋白间的负反馈产生周期为 24 小时的分子节律。长久以来,领域内普遍认为主生物钟自身就足以维持昼夜节律。

图片

(来源:Pixabay)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麦戈文脑研究所、定量生物学中心、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罗冬根研究员团队的新发现突破了该传统理论。他们首次发展了可记录所有果蝇时钟神经元精细电活动的方法,进一步发展了果蝇大脑时钟神经元的四电极膜片钳记录技术,由此观察到时钟神经元在全脑范围内产生同步的节律性动作电位发放,并发现该同步发放完全依赖于主生物钟外部的突触输入。该工作揭示了大脑主生物钟自身并不足以维持昼夜节律,而要通过整合 xCEOs 的内源性脑振荡输入和自身分子钟所调控的膜电位变化共同决定昼夜节律性的电活动输出。研究提示,内源性脑振荡信号维持昼夜节律可能是在昆虫和哺乳动物中都保守的生物钟核心机制。

内容来源:北京大学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o5506

2022 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公布,首位90后获奖

近日,2022 年“科学探索奖” 获奖名单正式揭晓,50 位活跃在生命科学、能源环境、先进制造等 10 大领域的青年科学家上榜。

为鼓励青年学者探索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工作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研最前线,2022 年“科学探索奖”增设了医学科学领域,并评出了首批医学科学领域获奖人,5 位获奖者分别在“降级”大肿瘤、多器官衰竭机理、预防蚊媒病毒传染病、干细胞再生治疗眼科疾病、中国最大食管癌队列等医学科学领域基础性问题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科学探索奖”一直都很关注女性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的发展,在同等条件下,倾向于年纪轻者和女性,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王光宇成为首位“90 后”获奖人。

科学探索奖是一项由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十个领域,每年遴选不超过 50 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将在 5 年内获得总计 300 万元人民币奖金,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

原文链接:

https://xplorerprize.org/

科学家发现云云碰撞导致大质量恒星形成的新证据

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是当今天体物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已有的两种主要的大质量恒星形成模型(竞争吸积和单核坍缩)都存在一定不足。

如果形成大质量、高密度团块(核)的时标与形成小质量恒星的自由下落的时标相当,小质量恒星将首先形成,其反馈作用将阻碍大质量恒星形成。因此,单核坍缩模型中大质量、高密度团块(核)形成的时间必须很短。快速外部压缩提供了一种快速形成大质量、高密度团块(核)的机制。

星系中广泛分布由大量分子气体组成的分子云,它们之间的“云云碰撞”就是典型的快速外部压缩事例。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研究人员等利用多波段连续谱数据和 12CO、13CO 谱线数据探究分子云复合体 323.18+0.15,发现了云云碰撞导致大质量恒星形成的有力证据。

研究发现,G323.18+0.15 包含三个不同速度成分,G323.18a、G323.18b、G323.18c。G323.18b 呈现出完美的 U 型结构,这是一个较小的分子云撞入一个较大分子云时通常会留下的形态结构。G323.18a 在形态上与 U 型结构 G323.18b 很好地互补在一起,表明 G323.18a 与 G323.18b 相撞,而位置-速度则清楚地显示了它们碰撞混合之后形成的致密成分(Bridge结构)。此外,分子云的引力平衡状态、年轻星的分布等方面的分析也证明分子云复合体 G323.18+0.15 中发生了云云碰撞。

内容来源:中科院新疆天文台

论文链接:

https://www.aanda.org/articles/aa/full_html/2022/07/aa43317-22/aa43317-22.html

Science:论文署名改为诺奖得主,接收率飙升 50%

论文被接收的过程往往充满曲折,甚至让人十分痛苦,这是许多科研人员都曾有过的经历。

图片

(来源:Pixabay)

然而,近日 Science“科学内幕”专栏发表文章指出,提高接收率确有“套路”:有科学界的名人署名,更有助于论文的发表。如果一篇论文的唯一作者是无名之辈,只有 9.9% 的评审人愿意接收;同样一篇论文,如果改成由诺贝尔奖得主署名后,被接收率竟飙升至 59%。不幸的是,发论文看“出身”的怪象在科学界已十分普遍。由于编辑和审稿人都不一定是某研究领域小圈子里的同行,未必能对一篇论文里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等做出准确的判断,于是他们就有了一个常规操作:审稿人通常会用各种方法去“人肉”论文作者的履历,越是有名气、论文越多、引用记录越高的作者,其文章内容越是靠谱,审稿过程中对这类作者会出现明显倾斜;而那些在网上查不到任何背景信息的科研人员,就很让人存疑。

内容来源:科学网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reviewers-award-higher-marks-when-paper-s-author-famous

52 岁上大学遭轮流确认,他到底“浪费”了谁的教育资源?

近日,湖北武汉一职业技术学院在迎新报到时,52岁新生因年龄“异常”被老师轮流确认入学通知书而登上热搜,关于中老年人上大学的话题,引发争议。

有人认为活到老学到老很励志,值得学习;有人则认为,中老年人上大学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挤占了年轻人的入学机会。

然而,早在 2001 年 4 月 3 日,教育部就正式公布了一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举措,即 2001 年起高考取消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 25 岁”的限制。这一举措意义深远,为千千万万大龄求学者推开了进入大学的那扇门。

一些人对大龄或高龄求学者上大学感到不适应,实则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大学是所有人的大学,不只是年轻人的大学,学习也不只是青少年的事,不论青丝或白发,活到老学到老才符合终生学习的要求。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科学家在嫦娥五号着陆区火山活动历史研究方面获进展

对于嫦娥五号着陆区玄武岩厚度及其喷发速率的研究,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于月球火山活动与内部热演化历史的认识。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与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威海)研究人员合作,对嫦娥五号着陆区的玄武岩厚度进行了估算,确定了嫦娥五号着陆点及周边地区玄武岩单元的形成先后顺序,并估算了嫦娥五号着陆区各下伏玄武岩单元的厚度。

基于热化学与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认为,月球正面风暴洋克里普地体中富含生热元素是月球晚期火山活动依旧活跃的主要原因。然而,最新的样品研究结果表明,嫦娥五号着陆区的玄武岩并非克里普玄武岩。

该研究提出一种可能性,即风暴洋克里普地体中的生热元素的确为月幔部分熔融区域提供了热源,但是岩浆在由月幔快速上升至月表的过程中可能并没有来得及与风暴洋克里普地体中的克里普成分充分混合,从而导致嫦娥五号玄武岩样品中并未测量到较多的克里普物质。

内容来源: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论文链接: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2JE007314

科学家在脑机接口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如今,越来越多人因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导致中风从而运动瘫痪,且这一现象呈现年轻化趋势。运动能力的丧失不仅给病人自身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脑机接口是大脑与外界交互方式的关键。它绕开外周神经,在大脑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直接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如何实时、有效地将大脑意图转换为控制外部设备的指令是制约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为此,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唐凤珍课题组针对头皮脑电信号的解码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进展。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对数欧氏度量黎曼几何的脑信号解码方法,在保证精度的同时提升了脑信号解码的效率。

研究人员在多种数据集上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在识别速度和精度上都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识别速度相比于基于仿射不变性黎曼度量的脑电信号解码方法提高了约 4 倍。在利用 BCI Competition IV-2a 公开数据集的测试中,所提出的方法识别正确率优于竞赛第一名的识别结果。所提出的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脑信号解码速度,有效降低脑机接口系统执行命令的延迟,对推进脑机接口在瘫痪病人运动康复上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来源: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论文链接: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796129

血型与中风有关?这种血型高出 16%

近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一个人早期中风的风险可能与他的血型有关。

在对性别和其他因素进行控制后,研究人员发现,与其他血型人群相比,A 型血人群早期中风的风险高出了 16%,O 型血的人患中风的风险比其他血型的人低了 12%。

但是,研究团队还不清楚为什么 A 型血会带来更高的早期中风风险,猜测其可能与凝血因子有关,比如血小板和血管周围的细胞以及其他在血栓形成中发挥作用的蛋白等。因此,后续还需要研究阐明中风风险增加的机制。

此外,该研究的一个局限性是参与者多样性相对缺乏。研究人员强调,血型导致的中风风险增加并不强烈,因此,A 型血人群无须过度担心早期中风,也不需要因为上述结果而进行额外的筛查或医学测试。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论文链接:

https://n.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22/08/31/WNL.0000000000201006

学术头条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