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老年人“占领”互联网 年过六旬为何还要努力“冲浪”?

来源:中国企业家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当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当有一天我们老了,头发白了,手脚不再灵便,思维不再敏捷,谁会心疼我们脸上的皱纹?”日本作家有吉佐和子著名长篇小说《恍惚的人》里描写的面对老年生活的无奈、不安和恐惧,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面前被成倍放大。老年人正在试图“占领”互联网,但他们面前有一堵高高的墙。

  记者 赵东山 程璐 刘哲铭

  头图来源丨视觉中国

  终于搞定了!

  老曲摘下老花镜,喝了口茶。为了把手机屏保换成两个孙子的合影,他前前后后折腾了半个多小时。

  “真是不服老不行了。”他感慨道,“现在这种科技产品,学起来真不容易。”不过,看着手机屏幕中孙子的照片,老曲满意地笑了。

  在外人看来,老曲不老。虽年过七旬,但他身体硬朗,更让邻居们佩服的是,退休前老曲是单位的水电工,能自己修个彩电、冰箱,谁家电路坏了、水管漏水了,也都爱找老曲去看看,他也能很快给找到毛病给修好。

  但几年前开始,老曲发现“很多事情搞不定了”:马桶坏了想买个配件,大街上转半天根本找不到门店出售;老伴儿要去看病,医院让他在手机上挂号,他弄了半天没弄明白;小孙子该上幼儿园了,虽不用大半夜蹲在幼儿园门口排队报名了,却要发一封电邮,他没有电邮……

  老曲慢慢学会了出门不带现金用微信支付买东西,在儿子的帮助下他还给微信绑定了银行卡,但这张银行卡里没太多钱,因为他还是担心卡里的钱被坏人转走。以前买日用品、买衣服可以去家附近的万通、官园批发市场,但这些小市场关了后,他也学着刷电商软件,买过9.9元一双的拖鞋、19.9元一件的T恤。有时候刷新闻、刷购物软件他能刷到半夜,儿子儿媳妇都怕他上瘾影响身体健康。

  今年年初,辽宁一位老人在乘坐公交时,因为无法扫健康码证明健康状况被当值司机和其他乘客驱赶下车。这则新闻对老曲的冲击很大:“对于老年人来说,现在很多东西用起来的确费劲,更何况有的老人可能没有智能手机。”

  在移动互联网玩得风生水起的人可能没法体会老年人们的无奈和无助,但在中国,确确实实有无数像这个坐公交的老人,他们面对各种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手足无措。互联网给一部分人带来便捷的同时,似乎也正在为老年人们本就不太不方便的生活筑起一堵高高的城墙。

  一部分老人像老曲一样,试图通过努力接近互联网,来避免自己被时代淘汰;一部分做惯了家长的老年人还不服老,不愿展示自己在科技面前的无能为力;还有一部分老年人则可能因为排斥而难以进入虚无缥缈的世界。

  但人口老龄化已是我国国情。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关键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4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

  2021年1月起,工信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首批将完成115个公共服务类网站和43个手机APP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覆盖微信、支付宝、京东、抖音等公众熟知的APP。

  事实上,在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遇到增长瓶颈时,老年用户正在成为主要的增长群体,一场争夺老年用户的竞赛也在互联网公司之间展开。

  智能手机厂商完成了类似大字体、大音量、极简桌面和一键通话等基础性功能;共享出行公司在电话叫车热线之外,推出“一键叫车”助老模式,上线老年版打车小程序;短视频平台推出中老年版,页面更简洁,字体大小更适合老年人。

  不过,老年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我们真正了解他们吗?《中国企业家》从众多的采访对象中选出三位,试图了解他们在社交短视频、电商、智能硬件三个典型场景的使用场景和故事。

  “这是她度过人生的方式”

  2021年除夕夜,63岁的吴敏芝为四口之家做了整整12道菜,每道菜摆盘精致。

  远在北京打工、一年多没回家的儿女看着一桌子的菜目瞪口呆。女儿抑制不住喜悦发问:“妈妈,你现在怎么这么厉害啊?”

  吴敏芝一边开玩笑一边回答:“都是从短视频平台上学的,万一你哥找了个南方媳妇儿,人家想吃口不一样的,咱总不能每天白菜土豆呀。”

  吴敏芝一家生活在北方小城,因为疫情的关系,儿女们一年多没回家了,平时就两位老人在家,生活过得略显单调。儿子32岁还单身,这在吴敏芝看来倒没什么,但邻居们都在帮儿女看孙子孙女,时间久了,她和邻居们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无事可做时,吴敏芝玩起了短视频,最吸引她的就是厨艺、家居生活小知识等内容。

  现在的退休生活对于吴敏芝来说其实可谓难得。她的前半段人生好像就从来没有停歇过,结婚、生子、工作,直到退休。2017年,吴敏芝开始使用智能手机,那时候只能通过手写打字,或者干脆发语音。2018年春节,趁儿女在家的时间,她让孩子教她在网上学习汉语拼音,她是同学朋友中为数不多可以使用拼音打字的人。

  最开始,吴敏芝主要看短视频平台推荐给她的视频,后来她开始主动搜索。打开她的短视频软件,能够看到搜索记录:羽绒破了该怎么补看不出来?热水壶的水垢如何去除?打毛衣花纹怎样绣好看?

  短视频打开了吴敏芝的眼界,她发现很多陌生的菜式也没有很复杂,几次尝试后都很成功,就在短视频平台上不断找做菜的视频。吴敏芝回答女儿的话,是她心里最真实和朴素的愿望:“将来儿子找到非常优秀的儿媳,千万不能给自己和儿子丢脸,更不能被对方家里笑话。”

  刷短视频学习做菜、生活小技巧,填补了吴敏芝很大的生活空白。在每一次搜索过后,系统又会给她做相关的推荐,所以永远有刷不完的内容,吴敏芝第一次感觉到学海无涯的感觉:“现在太方便了,以前的学习太困难了,想买个书本和铅笔都买不起。”

  前年春节,吴敏芝送给儿子和女儿每人一双精美的鞋垫,都是她在短视频上看着拓好的图案,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儿子和女儿没有穿那双鞋垫,而是当作了收藏品。

  “那(纳鞋垫)是她的爱好,也是她度过人生的方式。就像有人喜欢拼图,有人喜欢乐高,我妈妈只是恰好喜欢纳鞋垫。”吴敏芝女儿讲道。儿子虽然还没有结婚,吴敏芝已经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学习各种育儿知识,迫不及待要抱孙子了。

  在女儿看来,她和哥哥不在父母身边,短视频给吴敏芝枯燥单调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和陪伴,省得她老惦记兄妹俩。不过,他们可能永远不知道,妈妈每天第一个点开的、也是最想看到的视频,其实是他们更新的那一条。

  “我不想被时代拒之门外”

  王秀坚持要买一款神器“小神吹”。

  这是她在一个养生群看到的,群友说能治风湿,能治头疼,哪里不舒服吹哪里,原价1499元,现在特价只要499元。王秀的哥哥王军不让妹妹买:“啥都能治,还用医院?”王秀不服气:“你别不信,瘫痪的吹几下都能站起来走路了。”

  家族的微信群一条接一条的语音冒出来,两人的“辩论”已经能网上翻两屏了。王军排行老大,王秀老二,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明面不表态,暗地里悄悄发微信给网购经验超过十年的大哥:“哥,别较真儿。”

  王军2009年就接触淘宝,正因为有了10多年的网购经验,他很清楚哪个平台便宜、哪个平台的商品品质好有保障。相比之下,刚刚网购两年的王秀经常“上当受骗”:“买了台洗衣机只能朝一个方向转,过年我只能一直手洗,客服也不负责,20多天才退款。还有油烟机,看样子挺好的,买回来一年多就不转了。”

  在电商这个对于老年人来说门槛较高的使用场景中,王军像是一位互联网“原住民”,王秀则是一个还找不到北的“迁徙者”。

  家族微信群里围绕“小神吹”的论战被侄女打破,她将各种资讯、视频截图发到微信群,说服姨妈,“小神吹”是个“骗局”:“那就是一个20块钱的电吹风机。”王秀没有接茬,打电话过去,她沉默半天说了句“哦,行。”但一个星期后,“小神吹”还是邮寄到了她家,现在她依然觉得“小神吹”是有用的,但前提是必须得坚持使用。

  虽然知道自己网购这些东西吃亏了,王秀还是觉得要学会用这些软件:“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你必须得学。以后全是数字货币,老年人怎么办?怎么花钱?”她也看到了那则老年人不会扫健康码坐不了公交车的新闻,坦言害怕自己以后也会被“拒之门外”。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显示,疫情以来,中国60岁以上的银发群体加速拥抱数字生活,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触网”增速远超其他年龄组。老年群体消费金额2017-2019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9%。疫情期间,消费同比增速第二,仅次于“00后”。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指出:要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特点的硬件产品和软件的应用。数字化本身并不是最终目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是一切发展的依归。要保证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能够充分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社会需要一些“特别定制”,莫让“数字鸿沟”将老年人拦在数字化时代之外。

  老年人与互联网之间架起的那座桥,有他们自己,有科技公司,还有家人。

  “她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2020年春天,北京天安门前。

  好不容易等到游人少一点,王德法赶忙打开老伴儿的手机准备给她拍张照片,结果还没按下拍照键,手机就蹦出一条推荐下载软件的广告。好不容易关掉这条广告再抬起手机,画面又重新挤满了游客,老伴儿笑得脸都僵了。

  老伴儿气不打一处来:“拍个照怎么这么慢?”王德法委屈地说:“你的手机怎么这么多广告,都下载什么了?”老伴儿一脸茫然:“我也不知道啊,最近两天手机就像坏了一样,不停提醒我下载、安装、清理。一拍照它就跳出来。”

  游玩的一路上,王德法都在研究,手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但翻了两个小时都没有琢磨清楚。晚上,老人求助下班回家的儿子,儿子也是拿着手机弄了半天,直到看到“最近下载”列表里的免费Wi-Fi助手类软件,这才“破案”。

  这类流氓软件套路相似,通过“免费使用Wi-Fi”或者“清理病毒”等理由诱导中老年人下载。安装后,再暗自收集用户信息,对他们进行用户画像,之后各种诱导性内容、劣质广告,都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在这台手机上。

  手机硬件是中老年人进入互联网世界的入口,也可以称之为第一道门槛。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许多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被技术拦在互联网时代的门外,也有无数老年人因为恶意软件造成信息泄露、财产损失。

  刘鸣是国内某知名手机企业操作系统核心体验部的负责人,他对《中国企业家》表示,自2012年起,他所在的公司就开始做智能手机的适老化改造工作。“特别是这两年,在意识到老年人很容易受到互联网诈骗之后,我们加强了很多安全隐私方面的工作。”例如在碰到广告软件之后,手机会发送“二次确认”的通知,只有当用户次确认需要安装后,软件才能顺利安装。

  刘鸣母亲曾告诉他,最近不断接到广告诈骗电话。刘鸣拿过手机一看,发现大多是“呼叫转移”来电。第二周,刘鸣的团队就给手机操作系统加上了识别这类号码的功能。

  更早之前,包括小米、华为、OPPO在内的中国手机厂商都已经完成了类似于大字体、大音量、极简桌面和一键通话等基础性功能。但在基础性功能实现之后,未来要做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

  刘鸣告诉《中国企业家》,对于适老化,他们团队有不少设想:“比如现在各种APP,打车、支付软件都开始在做老年版,功能简单、字体大,但这些功能或者版本的入口都很深,老年人也不知道该怎么打开它,更别提使用了。我们就想跟产品公司去聊,比如用户在手机上设置了老人模式,然后所有的软件点开,都统一是老人模式,不需要再进行二次设置了。”

  随着微信、短视频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经接入了智能手机网络。各家手机厂商也相应推出智能硬件,很多年轻人开始给家里老人添置智能音箱、血压计、智能电视等等。

  去年,儿子给王法德和老伴儿买了一台智能音箱。过年回家,儿子发现,妈妈已经用得非常熟练,每天语音问天气、听歌。小音箱特别听妈妈的话,每次妈妈一喊,音箱就回“在呢”。

  一次,王德法问儿子:“我看说明书写着,能把人的声音合成进这个智能音箱。你什么时候有空弄弄,把你的声音录进去。”儿子有点儿别扭:“这有啥好录的?”王德法凑到儿子耳边小声说:“你妈每次想你,又不敢给你打电话,怕你工作太忙,其实她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注:文中吴敏芝、王军、王秀、王德法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