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玄璇
头图制作 肖丽
5月31日,跨界汽车的巨头名单上又新添了一个名字——海尔。据媒体报道,海尔将和吉利深入合作,吉利新品牌极氪汽车旗下首款车型极氪001将出现在海尔的零售门店。对此海尔集团回应《中国企业家》表示,双方将在车联网与智慧家庭互联、营销渠道与营销创新模式、金融及物联网支付等方面实现合作。
这只是这一波汽车热中的一个浪花,近几年来,科技公司、家电巨头纷纷进入汽车行业,他们或是制造整车,比如小米、百度、恒大;或是成为供应商,比如华为、美的。神仙打架的场面,让人眼花缭乱。
本期将聚焦在几个跨界巨头身上,百度、小米、华为及恒大。他们纷纷下场“造车”,到底有没有机会,又走了哪些不同路径。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科技公司都盯上了汽车这块蛋糕,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政策层面为市场体量的测算提供了注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2021年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市场份额将达到10.6%。这是这一数字首次在单月占比超过10%。
也就是说,到2025年,将有几百万辆新能源车奔赴市场,上万亿的销售额正在招手。科技公司能不心动吗?
而一个明显趋势已经显现,智能汽车正成为下一个非常重要的流量入口,那是科技公司的必争之地。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竞争点也发生了改变,科技公司擅长的产品定义、智能技术、用户运营越来越重要。更重要的是,在燃油机时代,比如,发动机、底盘等核心技术,是被国际巨头垄断;而在智能车时代,国内国外“同题竞赛”,咱们也算是站上了同一起跑线。
总之,这是时代和市场赋予的重大机遇,科技大佬难以抵御这一巨大“诱惑”。那么,大佬们都希望能坐上牌桌,他们手里都有哪些牌?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的路径较为稳健,选择了“两条腿走路”。
李彦宏的第一张牌是百度阿波罗。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积累多年,但它不甘心只做供应商,于是另一边牵手吉利,成立“集度汽车”,驶上“造车”赛道。在李彦宏的设想中,以后如果人们想打车,可以坐阿波罗RoboTaxi;想开车,可以买集度的汽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相较之下,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的造车策略更“狠”,直接all in,高调宣布,独立造车。
雷军说,押上我所有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听起来是不是很可怕?确实也有点儿。雷军手上也有几张牌,一是小米做过手机,有一定用户基础,同时积累了供应链整合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品控能力,或多或少可以用在造车上;二是小米的AIoT生态圈,已经连接手机、智能家居,如果再连接汽车,颇有想象空间。
另外,雷军也有对智能汽车的认知,很早关注了特斯拉,投资了蔚来和小鹏。一句话总结,雷军造车,理由充分,能力匹配,想象空间也很广阔,值得一做。
和百度、小米不同,华为另辟蹊径。
华为认为,“造车”这条路太挤,我不跟你们抢,你们加入华为战队,大家都是朋友。华为有技术,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门店也不卖手机了,帮车企卖车。不造车,而做供应商,华为的解释是,这样做的市场更大,何乐而不为?
科技大佬之外,曾经的中国首富许家印也入局造车。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许家印的策略是,把核心技术都买过来,买不来的,就全方位合作,现在已经新能源汽车产业累计总投入474亿元。恒大目前规划了九款车,一款都还没有实现量产车,但这并不能阻止恒大市值最高突破5500亿元。
总体看来,这一波造车“势力”都挺可怕,资金、实力都在线。但他们面临的挑战也不小。
比如,百度和吉利合作,双方的磨合或将是一个问题。小米造手机成功了,但供应链上积累的能力,有多少能迁移到汽车行业上还需要观察。华为一再声明不会造车,但总有车企不放心。加之,底层软件架构是一辆智能车的核心命脉,很多车企可能优先选择自己做。
大佬们手上都有好牌,但要赢也不容易,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到2025年,谁能坐上牌桌?
环顾牌桌上的几个位置,特斯拉和苹果各占一个,剩下几个座位的争抢也十分激烈。蔚来、理想、小鹏,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战斗力极强。传统车企正在加速转型,拥抱新技术。作为百年产业,汽车的变革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谁能笑到最后,还是要靠产品说话。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