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科普迎来“大时代”

来源:健康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全国科普实验展演会演、全国科普优秀作品评选……随着一系列“国家级”科普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公众参与其中。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对加强科普工作进行系统部署。9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科技部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


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到2025年,科普服务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体系优化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科普公共服务覆盖率和科研人员科普参与率显著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能效显著,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是《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

《意见》明确,要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聚焦战略导向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开展针对性科普,在安全保密许可的前提下,及时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

对此,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举例介绍,对于绿色双碳、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量子科技、高速移动网络等领域的科学知识,公众非常关心,可采取项目式的定制、特约创作的方式,推出优质科普作品,大力提升国家科普的原创能力。“《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丰富科普作品的形态和传播渠道,让公众在深度体验和互动过程中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李萌说。

“针对应急科普不足的问题,特别是防火、防震、防疫、防洪、抗旱这些紧急避险和应急救援的专业领域科普,《意见》强调,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领域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引导、公共应急、监督考评;要建立应急科普机制,统筹日常和应急科普工作,加强行业领域的科普公共应急工作。”李萌说。

《意见》提出,要加强科普交流合作。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举例,中国科协聚焦疫情防控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灾害风险、气候变化等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加强青少年、妇女和教育、媒体、文化等领域的科技人文交流,举办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普机构的交流合作等,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国际共建共享。


协助老年人智慧生活


“要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普及老年人合理膳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等知识。要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老年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科普方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王挺说。

《意见》明确,要强化老龄工作中的科普,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社区学院(学校、学习点)、养老服务机构等,在老年人群中广泛普及卫生健康、网络通信、智能技术、安全应急等老年人需要又相对缺乏的知识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意见》也提出,要强化科普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如强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科普,强化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强化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中的科普等。

“精准施策,科普要抓牢重点人群素质提升。”王挺举例说,对于青少年,中国科协正在联合教育部,推动利用科普资源来助推“双减”工作,探索“科技馆里的科学课”“科创逐梦”等,举办“天宫课堂”、航天员太空授课等全国性、高水平的大型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


《意见》明确,围绕群众的教育、健康、安全等需求,深入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积极动员学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广泛开展以科技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活动;建立完善跨区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动。

“全社会共同参与、各部门协同联动的科普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技术普及司司长吴远彬介绍,“国家层面有科普法,全国29个省(区、市)先后制定了科普条例或者实施办法,国家层面也出台了科普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政策。经过国务院批准,科技部牵头建立了由41个部门组成的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地方依据有关条例建立了相应的科普工作协调制度。”

吴远彬介绍,2020年,全国共有科技类博物馆和科技馆1525个;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达到181.3万人,其中24.84万人是专职人员。全国有多个高校建立了科技传播学院,开设与科普相关的本科专业,相关部门也联合推进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试点。北京市、湖南省还专门设了科学传播的专业职称,上海市、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也设立了省级科普奖。


多元投入完善奖励机制


《意见》要求,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保障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鼓励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科普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投入科普事业;依法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的政策措施。

“科普的经费投入,政府占大头。”李萌介绍,目前,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投入约2万亿元,2020年全社会科普经费只有170亿元。这170亿元中,政府拨款约138亿元,占了80%。

《意见》强调,要完善科普奖励激励机制:对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完善科普工作者评价体系,在表彰奖励、人才计划实施中予以支持;鼓励相关单位把科普工作成效作为职工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的参考;合理核定科普场馆绩效工资总量,对工作成效明显的适当核增绩效工资总量。

此外,《意见》要求,强化工作保障和监督评估。“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审议了科普法的执法检查报告。下一步,在推动科普立法修订的同时,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制修订科普条例,同时,完善监测评估体系。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已经从以往的五年两次改为一年一次。”王挺说。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