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可能是触发科学新思维,发现科学新发现的好机会。
抽水过程中发现了大气压
17世纪初的欧洲,采矿是当时的重要工业。为了排除矿井中的积水,通常采用吸气筒式抽水机。矿工们在用吸气筒式抽水机抽积水时,偶然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抽水机始终无法将水抽到离水面10米以上的高度。开始,人们以为是抽水机的质量不好。但是后来发现,即使绞尽脑汁改进抽水机,也不能将这一高度提高一丁点儿。同时,人们还发现,在用水道输水时,如果遇到较高的山丘,水道就会失去作用,不能输水。
164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托里拆利,用1米长的玻璃管灌满水银后倒立在水银槽中。结果发现,水银柱的高度在下降到高出槽内水银表面76厘米后,就不再下降。
这一实验,证明了管内水银柱的高度是表示作用在水银槽外面的空气压力。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他又用两根不同的玻璃管做了实验,但结果是粗细均匀和上粗下细的两根玻璃管内水银柱一样高。
由此,托里拆利认为,过去的种种“谜题”,都可以用“大气压”来破解。
人体工程学诞生于宇航员飞行试验
在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之前,需要先对人体在超高速飞行中的安全性进行反复试验。1954年,美国进行了一次载人火箭车飞行试验:宇航员斯塔普乘坐火箭车,仅用1.4秒时间,从时速960千米骤停。尽管试验前采取了许多防护措施,但斯塔普的身上还是受了几处伤。
为了保证宇航员的安全,要求一切设备要能适合人体本身的生存能力。但要设计这些设备,就必须有人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精确资料。为此,设计师、工程师们和解剖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密切配合,共同研究。于是,一门新的科学——“人体工程学”应运而生。
事故催生“断裂力学”和“疲劳力学”
1938年4月14日,比利时的哈什尔特桥在没有超重和受到任何撞击的情况下,突然断裂成三截,坠入河中;1950年,美国“北极星”导弹在进行发射实验时,因固体燃料推进器机壳破裂而发生爆炸;1954年冬天,正在爱尔兰海面上航行的英国巨型油轮“世界协和”号,突然船体猛烈震动,很快就沉没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一系列事件呢?后来,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检测和深入研究,认识到这类断裂的原因是材料内部结构的缺陷造成的。因为材料在制、轧、铸、焊和热处理的工序中,常常会引入包括气体在内的杂质或产生微裂纹。这些潜在的破坏因素在使用过程中会进一步扩大,最终造成了材料的严重损坏。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原子空位、填隙原子等因素。这些研究不但对金属变形、破裂和疲劳等给出了明确的解释,还动摇了传统的材料力学理论。于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了固体力学的新分支——“断裂力学”。
无独有偶,固体力学的另一个分支学科——“疲劳力学”的诞生也缘于事故。
1948年,美国马丁—202型运输机在正常航行中突然坠毁。1951年,英国一架鸽式飞机,在澳大利亚出事。1952年,美国一架F—86喷气式战斗机,在空中爆炸……
虽然,这些事故之后,有关部门都进行了调查,但都无果而终。后来,众多的固体力学家对金属材料的抗疲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于是,“疲劳力学”应运而生。
研究结果表明,造成空难事故的“凶手”,大多是“金属疲劳”。而高速列车事故,则是缘于路轨接合点的一个螺丝帽脱落。螺丝帽的脱落则是由于频频过往的列车振动,使螺丝帽“疲劳”了。
上面的事实充分表明,从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思考、去研究,就可能发现科学的新起点。
(作者系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所研究员)
上一篇:泰坦尼克号博物馆:让电影走进现实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