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32.5℃的北极竟可穿短袖,高温“元凶”是谁?

来源:中国科普网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近日,寒冷的北极因温度异常,一度飙升至32.5℃冲上热搜。

采访画面中,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勒内·玛什站在格陵兰岛,背靠冰雪,却身着一件单薄的T恤,并表示:像这样温暖的天气足以穿短袖了。

受温度上升影响,覆盖世界第一大岛的格陵兰岛的冰盖,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化。

《自然》杂志曾发表论文指出,在当前气候变化过程中,地球有15个关键气候临界点作为衡量地球的生态气候稳定与否的关键标志。一旦这些临界点被突破,地球气候系统将陷入不可逆状态,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那么,作为临界点之一的格陵兰冰盖突然大面积融化,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到底谁是高温“元凶”?高温纪录不断被打破是气候变暖开始超预期加速了吗?8月5日,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对此作了一一解读。

两团暖空气,造成格陵兰冰盖异常消融

7月中旬,在北极区域的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楚科奇海、哈德孙湾等地的海冰面积,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小。格陵兰岛北部的巴芬湾、戴维斯海峡区域海冰空间范围和海冰覆盖度较7月上旬显著减少。

“基于2022年7月中旬与上旬海冰覆盖度差异分析结果计算可知,格陵兰岛北部区域7月中旬海冰面积较上旬减少约13.5万平方公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研级高工郑伟说。

近年来,格陵兰冰盖一直呈冰量净损失状态,同时冰量损失速率有所增加,2007年至2016年格陵兰冰盖质量损失量是1997年至2006年的两倍。

相比南极冰盖,格陵兰消融区径流下渗较少、再冻结量更低,因此表面消融是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的主要驱动因素。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与极地气象科学研究所博士赵守栋分析:1990年以来格陵兰一直处于强消融状态,今年4月至7月格陵兰冰盖消融累计范围接近历史平均水平。但7月15日开始,格陵兰岛上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高压脊,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向东移动和从加拿大巴芬湾向北移动的两团暖空气,造成了格陵兰岛北部至中部的异常消融现象,直至7月25日才恢复到正常水平。

“实际上,2021年7月中旬也发生过类似的大范围异常消融事件。”赵守栋如此说。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格陵兰岛海冰不断融化、海平面上升,会影响全球温度和洋流变化,也会导致极地生态系统的改变。

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高温热浪频发

“今年的高温热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极端罕见的,与本世纪以来的几次高温事件相比,开始的时间明显提前,极端性明显增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强调。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仅7月15日至17日的3天时间里,每天消融的冰量多达60亿吨,足以填满720万个奥运规格的游泳池。

我国多地也处于高温预警中。截至7月下旬,全国已经有124个国家观测站出现破历史高温纪录的情况,占全部国家观测站的5.1%。

周兵介绍说,2003年、2013年和2017年我国相继出现本世纪以来最明显的三次高温事件。今年6月13日以来,高温天气已经持续50天,从强度总体评估上已经超越了2003年和2013年,综合强度极有可能打破2017年的纪录。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

“中纬度大气环流持续异常是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周兵分析,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使得热空气留在近地面散不出去,继而出现高温热浪事件。

不仅如此,跨越3年的拉尼娜气候事件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仍不能忽视。今年春季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加强,加上印度洋海温异常,推动副热带高压持续增强。

未来,极端天气气候或将成为常态

气温不断升高,高温纪录不断被打破,如今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

赵守栋表示,全球各地近期集中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总体上是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导致的,相互之间直接关联性较低;但是考虑到全球升温的大背景,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未来全球同步出现高温热浪事件将越来越常见。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天气气候波动将变得更加剧烈,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或将成为绕不开的常态,人类唯有共同行动,以适应与减缓并重应对气候变化,方能换来一个可期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