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黄六月腌臜热。腌臜是豫中方言,即龌龊,看似掉渣的老土语,却道出了三伏天上蒸下煮的特性。此乃俗语,也有雅言,东汉刘熙《释名》解释:“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细品,意思和“腌臜热”差不离。
“到了三伏,没有路数”。豫中三伏天,天无纤云,地无凉风,人热得藏没处藏,躲没处躲,恨不得一头扎进水里。三伏天不串门儿,也是豫中乡村的老规矩。旧时豫中民居的主房堂屋,多为坐北朝南的三间土坯房。屋子低矮,房檐伸手可触,后墙又没窗,进入伏天,闷热难挡。乡人管午休叫“歇晌儿”,男人们掂张草席,寻个凉荫地一铺,枕块砖头,倒头就睡。女人们却没这般洒脱,白天外面热,除了下地干活,基本上在屋内待着,顶多是到门前屋后纳凉小坐。到晚上,暮色遮掩,村妇们便自由多了,可以跑出去吹风纳凉,躺在门外的软床儿上小憩。热时,大人们穿得少,孩子们更是嫌热,一根线也穿不到身上。庄稼人识字不多,文化不深,但重礼仪、知礼数,春秋冬季串门子,抬脚就走,推门就进。一到三伏天,除非遇到万不得已的事情,通常情况下是忌讳到别人家串门子的,有事多在门外议,有话多站街上说;若是非去不可,哪怕两家关系再好情分再近,也不能推开院门,径直进屋,连个招呼也不打。
侍弄了大半辈子庄稼的农人,心里比谁都清楚,三伏天热不是赖事,越热庄稼长得越好。你别小看那些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老农,说起种地的庄稼经,那可是一套一套的。我的祖父就是这样的老把式和乡村哲人,虽然不识几个字,但随便说出口的农谚和老土话,譬如“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伏天多雨,多打玉米”“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大暑不暑,五谷不鼓”……蕴含着农耕文明、生活智慧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俗语也好,土话也罢,妙就妙在俗和土,贵就贵在真和实,是不识字的老农原汁原味没有加工过的乡谚俚语,是土生土长沾着泥土气息的野花野草。他们不需要文绉绉、高大上,要的是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一句顶百句,阐明大寓意。以“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为例,日头乃方言,指的是太阳,这个农谚犹如大白话,大人小孩都明白其中的意思,即小暑不热大暑热。夸张是农谚惯用的修辞手法,也是其传播之广深受欢迎的秘籍所在。石头是世上坚硬之物,若是能将石头晒得开了花,足见大暑时节太阳的毒和辣。
我家祖宅门前有几棵大树,再往南去是一片庄稼地。一到夏天,祖父最爱坐在树阴下纳凉,和村人聊天。三伏天,晌午头,没有一丝风,人如坐在蒸笼里,有年轻人嫌热,牢骚满腹,嘴还不干净,咒骂该死的热天。祖父似乎没有听见高一声低一腔的骂声,只顾摇着手里的老蒲扇,眼瞅着不远处的玉米地,慢悠悠地念叨着:“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该冷不冷,人生灾病。”祖父无意批评这个孙辈年轻人的无知和浅薄,老人家走过的桥,比他走的路都多。祖父也是从年轻时候走过来的,栽了多少跟头,吃了多少亏,才让老人家明白了敬畏天地的弥足珍贵,才悟出了天人合一的诸多妙用。
(作者系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
上一篇:田野里办展览,村民当讲解员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