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七夕节说“夕”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图为“夕”字 (图片由作者提供)

成语“朝闻夕改”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汉字魔方》)


再过几天就是“七夕”节了,恰巧读到白居易的《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也是乞巧节,少女们一面感叹牛郎织女的爱情,一面摆上香案、瓜果祭拜,希望织女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给大家“辅导”一下针线活。毕竟对古代少女来说,刺绣是一项必需的手艺,嫁妆衣服需要自己绣,普通家庭里全家人的衣服也都要家中女性来缝制。手艺好的话,她们还可以靠刺绣挣点儿钱。

“七夕”的“夕”字,甲骨文就是个月亮。后来为了跟“月”区分,特意比“月”字少一笔。它是傍晚时分的月亮,所以“夕”的本义便是傍晚。

傍晚的太阳叫“夕阳”或者“夕照”,白居易写道:“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李商隐则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它后来也泛指晚上。比如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夕”,也就是正月十五晚上,也叫元宵节。七月初七的晚上,叫“七夕”。八月十五的晚上有个别名,叫“月夕”,因为这一天月亮比平时更亮。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夜晚,叫“除夕”。这个“除”本义是宫殿的台阶,大伙儿上台阶时,一级一级的,总是在告别旧的,迎接新的,所以这个“除”表示时间过去,除旧迎新,“除夕”就告别了一年之中的最后一个夜晚。第二天就是新年之中的第一个白天,第一次日出也就是“元旦”。这个“旦”本义是日出,后来也泛指白天。

“旦”和“夕”是相对的,一个是日出,一个是月出;一个是白天的开始,一个是夜晚的开始。所以“旦夕之间”就是从早晨到傍晚,一个白天之内。“危在旦夕”,危险就在这一天之内,比喻危险就在眼前了。

“夕”还可以和“朝”相对,“朝”是太阳刚刚升起到草丛中间,旁边还有一弯残月,所以也是早晨。“朝夕相处”,从早晨到傍晚都在一起,形容关系密切。“朝发夕至”,早晨出发,晚上就到了,说明路程不远或交通方便。因为没有飞机、高铁,在古代人看来,一天之内就能到达,就已经是非常近、非常方便了。还有个成语叫“朝不保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表明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在《晋书·周处》传里,记载了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在吴国有个叫周处的人,喜欢骑马射箭,臂力惊人,但脾气很暴躁,经常殴打别人。他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也难以管束他,乡亲们都很怕他。当时,附近的河里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它们一起祸害百姓,人们把周处与龙、虎并称为“三害”。有人故意“忽悠”周处去杀死老虎和蛟龙,其实是希望他们能自相残杀,一举除“三害”。周处先上山去杀了老虎,又下河去斩杀蛟龙。过了三天三夜,乡亲们看他没有回来,都以为他死了,就聚在一起庆祝。

周处好不容易回到家,听说乡亲们以为他死了而互相庆祝,才知道大家对他厌恶之极。这让他有了悔改的想法。于是他就去吴郡请教陆机和陆云两位大儒。当时陆机不在家,周处就把自己的情况都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年纪已经这么大了,怕是来不及了。

陆云对他说:“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大意是:古人认为,早晨听说了圣贤的道理,明白自己犯了错,到了晚上就改正,是值得赞许的行为。你现在还年轻,前途还是很有希望的。再说了,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立了志向,又何必担心将来不能美名远扬?

周处听了陆云的话,从此改过自新,发奋好学,先后在吴国和西晋为官,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历史名臣。成语“朝闻夕改”就出自这里,形容迅速改正错误。

如果给“朝”和“夕”加上三点水,就成了“潮汐”。人们把海面垂直方向的涨落称为“潮汐”,把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而且,细分的话,“潮”和“汐”还不一样:“潮”发生在“朝”,也就是早上;“汐”发生在“夕”,也就是晚上。

如果给“夕”下面加上一个“口”,就变成了“名”。白天我们能看见对面过来的是谁,要是夜晚,月色模糊,这时候只能看见个黑影,我们问:“谁呀?”对面的人就要张口自报家门了:“我是某某”,把自己名字说了出来。这就是“名”的造字原理了。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三千字”品牌联合创始人)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