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项铮
《2022年中国作息报告》7月13日发布,该调查于2022年1月正式启动,在全国10个主要城市开展,调查对象为25-45周岁的普通公众。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和倍轻松公司联合发起,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公司完成。
“有效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是身体健康的基石”,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会长窦熙照呼吁,希望进一步整合资源,通过宣传科普教育,让大众意识到睡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确保有规律的睡眠。
几点算熬夜?大多数人想错了
此次调查显示,很多人不知道几点睡属于熬夜。现代医学普遍建议在23点之前入睡,23点以后睡觉属于熬夜。但本次调查显示,四成以上公众认为23点到24点之间算熬夜,甚至有接近三成(29.1%)的人认为只有坚持到零点以后不睡才算熬夜,能正确认识到的应该在23点前入睡的公众比例仅占27.2%,公众普遍对“熬夜”存在认知误区。
在对熬夜形成的错误认知下,晚上熬夜成为生活的常态。调查显示,接近半数以上人群经常熬夜,每周有4天及以上晚于23点入睡,而在熬夜的原因中,玩手机和工作是两大顽疾。一方面,公众不睡觉的夜晚大多已被屏幕霸占,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娱乐消磨时间;另一方面“996”人群、管理层、高收入人群,迫于高强度的职场压力,熬夜工作的情况也较多。 25-45周岁公众在工作日普遍会“早睡早起”,但在周末和假期会进行“报复性熬夜”,且公众的作息规律受行业特征影响较为明显,以外卖员、快递员为代表的灵活就业者作息不规律问题更突出。
熬夜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调查显示,大多数熬夜的公众对健康有担忧。担忧既有“内在”方 面,如免疫力、三高、猝死、生殖系统功能等,也有“外在”方面,如脱发、皮肤变差、衰老、肥胖等。45.3%的熬夜人群会担心熬夜伤“心”,加班人群更甚。
熬夜的“因”各有不同,但最终都会导致同样的“果”。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对近50万国人调查后发现,失眠症与10年内中风等心脑血管发病率升高有关。
综合美国哈佛大学一项针对70000名45-65岁的女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睡眠时间过短不利于心脏健康。与每天睡8个小时的人相比,每天睡眠时间低于5小时可导致心脏疾病概率增加40%。其原因在于,短期睡眠剥夺就足以使交感神经系统紧张,并导致血压升高、可的松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分泌增加、糖耐量降低、心跳不规则,而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冠心病的先兆。慢性睡眠剥夺能促进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的发展,而这些又恰是诱导心脏病发作的因素。
睡眠经济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
近八成公众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包括工作、家庭、感情等在内的个人相关因素以及声、光、温度、湿度等外部环境均会对睡眠产生影响。男性和女性、70后和80后、90后对各类因素的敏感性表现出差异。
改善睡眠方式多样,公众最为认可的是热敷、泡脚等“温暖疗法”。各类助眠仪器和寝具也成为了优质睡眠的必要投资方向,线下体验店和传统电商是相关产品的主要消费渠道。越来越多的“睡眠障碍”人群愿意为睡眠买单。
《2022中国作息报告》显示,已经有29.4%的公众曾经有过助眠仪器消费经验,据估计,2021年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
上一篇:创新赋能 HICOOL2022全球创业大赛初赛医药健康赛道启幕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