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共有6183家博物馆,馆藏6700万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世界遗产56项,还有不计其数的民间文物收藏。面对如此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到底该如何有效保护,如何让公众便于触达,如何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都是文化遗产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技术在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方面成果显著,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近日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和腾讯研究院联合发起的“探索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新纪元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给出了高度一致的答案。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公众最有直观感受的当属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前段时间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多学科交叉融合所体现的科技含量,代表了未来考古发展的新模式。
“文物的科技价值是见证人类从生成、生产到创造的生活的全过程,文物的组合排列呈现的是人类不断点亮的科技树。科技则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强大助力,碳十四、同位素等测年技术直接推动了考古年代学的发展,为探索人类起源文明提供可靠的研究手段。”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说,我国文物和科技工作者的携手,创造了大量文化遗产加前沿科技的合作典范,一些手段性科研成果更是攻克了世界性的难题。
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数据采集、建立信息档案及数据库;数字化复原、重建、场景建模;沉浸式观展、云游体验……这些数字化技术的加入为文化遗产插上了翅膀,通过生动多样的形式实现了让文物“说话”。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认为,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以及活化利用上,充分用好5G、大数据等技术让文化遗产更加生活化,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要。“通过数字化更好地把文物故事讲出去,用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
数字技术加持之下,我国绝大多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许多古乐曲、传统剧目、民族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数字影像与档案。从3D打印还原的西安兵马俑到AR还原的莫高窟壁画,再到以全真三维模型呈现的泉州出水宋船……文化遗产不再只是学者和大家们研究的“宝藏”,公众也可以穿越古今去感受它们的美与魅。
“公众的普遍参与已经成为文化遗产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而文化遗产从‘大家化’到‘大众化’则需要借助成熟的数字技术力量和产业的力量。目前而言,文化遗产领域对于产业和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防御姿态或者俯视视角,普遍是不信任,更谈不上要主动去拥抱。”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说,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文化遗产领域和科技界联手推出的“探元计划”2022可谓应时应景,完全可以从第三视角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通过对典型案例和共性经验的梳理,为遗产端、市场端提供方向与信心,精确表达市场诉求,鼓励社会与产业的积极参与,共同探寻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7月6日,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的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公众开放,图为观众在展示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一个记忆的容器,它装载着人类的文明,记载着每个民族每一代人的印记。我们也尝试去思考体系化的数字技术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答案,这也已经成为腾讯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科技向善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腾讯集团公共事务副总裁冯宏声告诉记者,“探元计划”今年要做的是推动研究成果形成可推广的产品和模式,进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去。
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同时,数字技术更是为文化遗产与大众的连接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近些年来,随5G技术的不断成熟,“云游文化”的概念越来越盛行,“云游博物馆”“云游故宫”“云游世界遗产”等等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的界限,让古老的文物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走进公众的日常。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贾旭东认为,数字技术和文化遗产的跨界融合,催生了文化遗产非现场旅游这种全新的浏览形式。“非现场旅游是前沿科技加文化遗产的必然结果,具有广阔的想象和市场发展空间,是校正文化遗产旅游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发展模式的一个好机会。”
故宫博物院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和186余万件文物珍品,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古代文化艺术的博物馆,如何找到当代群众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一直是故宫近年来工作探索的重点。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都海江介绍说,疫情期间,通过云直播、云展览,文物数字资源的开发等数字传播方式,数字资源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故宫博物院将积累多年的数字资源和产品进行了整合,开辟了云游故宫专题,弥补了闭馆和限流期间,多数观众无法到场参观展览的遗憾,让观众随时随地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和利用故宫丰富的数字资源。”
今年6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联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布的云游长城小程序就备受公众青睐,数字技术将长城及周边的一草一木高精度还原,云游戏的技术更是首次运用到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中,公众除手机“逛”长城,还可以在手机上动手“修”长城。
数字化的呈现让文化遗产变成了有厚度也有温度的文化产品,而AR、5G、全息投影等高沉浸感技术带来的云游览等场景化体验,又提升了其感染力吸引力,继而让更多人可以近距离感知文化遗产的魅力。
当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不能仅靠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的跨界融合,以及公众的热情就能快速推进。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认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和活化仍需要社会共建和共创,更需要共益。“这种共益既不是哪方受益,也不仅仅是公益,而是整个社会都能够在文化遗产活化里面得到体现自己的价值,有相应的收获,进而来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和活化的进程。”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绝非一夕之功,如果能让这些瑰宝“活”过来必然会事半功倍,数字技术无疑是最好的“活化剂”,善加利用必能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历久而弥新。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