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快递
科普时报讯 为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近日将启动“科技馆之城”建设。到2025年,力争实现首都“科技馆之城”的“百千万”目标,即打造100+前沿科技资源科普化示范项目;推动1000+场馆基地做优科技教育体验;动员10万+科技科普志愿者参与科普服务。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馆之城”建设将进一步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科技人才优势和文化场馆集聚优势,解决统筹协同、服务供给、资源释放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首先,建设科技馆之城,将有多元主体参与科技场馆建设,进一步扩大科技场馆的覆盖面,满足公众就近游览科技馆的需求,成为身边可接近、可参与、可自主学习的资源和力量。其次,建设科技馆之城,将搭建科学传播融媒体平台,建设数字科技馆,把实体科技馆搬到网上,让公众坐在家中逛馆。第三,建设科技馆之城,推动科技文化相互赋能,让科技馆更有文化内涵,让博物馆和文化馆更有现代科技感,让历史和文物“活”起来,让科技“火”起来,让公众更有体验感。第四,建设科技馆之城,让公众走进科技园区,走进科技企业,走进科研院所,了解前沿科技成果、科技创新成就,亲身感受“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据悉,为进一步助力科技馆之城建设,北京市还将推动多项科普工作。
整合优化,支持建立特色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将推动科普资源整合优化,支持各行业、部门、区域建立特色科普教育基地,利用再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闲置资源以及主题公园等建设科普基地;激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等科普场所对外开放;引导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在工作及服务中融入科技内涵和科技赋能。
据了解,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首批共有50个企业、区内博物馆和文旅资源纳入建设体系,五条主题旅游线路各具特色,让公众充分体会到科技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
搭建桥梁,鼓励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为在科技工作者和大众之间搭建“桥梁”,北京将鼓励支持科技工作者参与展览展品研发、教育活动开发、人才培训等,支持中小学科学教师依托科技馆资源开展科学课程教学与实践,鼓励高校学生开展科普实践活动。
建立机制,科普惠及“一老一小”。考虑到“一老一小”的科普需求,配合国家和北京市“双减”政策,北京相关部门将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合作,开发和汇集面向中小学校的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同时,构建科技惠老服务网络,发展“北京老年科技大学,开展‘银龄e享’科技惠老科普行动”。
科技赋能,创新科普体验和传播方式。建设首都“科技馆之城”,将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北京地区科技场馆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科技科普资源转化效能,创新科普体验与科学传播方式,加强场馆之间相互赋能。
与实体科技馆相比,科技馆进行数字化转型后将不受开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让一些在实物展品上无法实现的表现形式成为可能,让百姓有更新鲜、更直观的科普体验。
加强融合,提升惠及大众的能力。首都“科技馆之城”建设,将加强科技科普和文化旅游在资源开发共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升科技科普资源服务市民、惠及大众的能力,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搭建平台。
上一篇:粮食安全是国家最基础的安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