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我们将迎来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础,也是精神生活的源泉。
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多种多样,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存在的基础,也是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基础。生物多样性包含3个层面: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人类一日三餐涉及的粮食、鱼肉、蔬菜、水果是最直观的物种多样性的体现,世界各地不同特征的人群是基因多样性的体现,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并为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的海洋、森林、草原、荒漠、江河、湖泊、湿地等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体现。
由生物多样性组成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心灵的归属和思想的寄托,还有知识的宝库。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利用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青霉素和青蒿素的发现、水稻杂交技术的应用推广等,使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有赖于大自然的馈赠,先贤们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支撑着人类从洪荒走到了文明,也将支撑人类走向未来。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因此,在其成长阶段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对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
随着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认识的加深,其在儿童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随之,“自然教育”这一理念逐渐走入公众视野。自然教育指的是以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核心,以参与和体验为主要方式,引导孩子们认知生物多样性,欣赏、理解、认同、尊重自然,最终实现自觉保护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在自然教育实践过程中,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户外课堂加强对生物、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认知和理解,提升科学素养、培养保护意识与艺术感知力,也可以通过户外拓展运动加强探索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协作能力的培养,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也有助于青少年增强情绪调适力,释放成长过程中的负面情绪。
自然教育相关实践在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起步较早,发展已相对成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教育实践起步于21世纪初,在政府部门的鼓励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一系列开创性的自然教育项目在北京、上海、杭州、厦门、昆明等城市展开试点,受到了青少年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虽然我国的自然教育事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我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辽阔疆域的文明古国,有着发展自然教育的天然优势。截至2016年,我们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处、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94处,是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资源保障;传统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与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为自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保障;2019年4月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着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体系,这是第一个由国家政府机构发布的全国自然教育文件,为自然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得以维系的基础,而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人类与自然本是生命共同体,用教育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
(作者系蓝智海洋生态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