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实习记者 吴 琼
新课标将劳动课的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下设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10个不同任务群。
智商情商“劳动商”,一个都不能少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要开设劳动课,劳动课究竟能让孩子们学到什么,家校如何联手上好这一课?一起听听专家学者、老师和家长的声音。
为什么制定如此具体的劳动目标?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前些年,劳动课被弱化和边缘了,个别中小学生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
“劳动大比拼”现场 (北京市石景山区电厂路小学供图)
“很多学生在试卷上答题头头是道,现实中遇到问题茫然失措,”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老师罗明君表示,“对着电路图会做题,拿着电线不会接。更别说独立生活,连最简单的饭菜都做不了。”
对此,新课标提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在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老师周宏丽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实践是面向现实生活和真实世界的实践,不仅要教学生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要教育他们对知识躬身修行、用双手“丈量”世界。
亲子作家、教育专家李峥嵘认为,劳动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她基于劳动的重要性,仿照智商情商的说法,提出“劳动商”——概括学习者在劳动的意识、习惯、技巧和规划管理方面的品质。她认为,新课标就是要全面培养孩子们的劳动商。
劳动实践中探索自我
“从播种到收获57个葫芦的150多天里,我学会了浇水、施肥、催芽、掐尖,看着它们发芽、长蔓、开花、结果,我被它们蓬勃的生命力折服。每次种植物都让我深刻认识到要尊重生命,要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
这是和平里四小学生刘天睿在种植葫芦后写下的感受。周宏丽告诉记者,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劳作技能,还体会到了农耕的不易,纷纷表示要更加珍惜粮食,还要保护环境。
“我举双手赞同开设劳动课,这是最实用的必修课”,来自太原的 “80后”妈妈李霞立志将8岁儿子培养成“暖男”。她直言,应该从小引导男性参与家庭事务、承担家务劳动责任,锻炼其动手能力。“我平时会刻意带他一起做饭、做家务——为长大后他拥有生活自理能力,也为培养他的家庭责任感。”
心理高级教师、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曹大刚认为,劳动教育是回归生存本能的教育。“双减”后的孩子有时间学习烹饪、种植,是探索自己需求的过程,也是获得父母和老师的关爱、完成情感需求的过程。
“劳动教育是很好的具身学习方式,不只是简单的锻炼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带动智力、情感、思维的综合提升。”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运营部部长张记书认为。
培养技能,更要培养劳动精神
连续8年,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电厂路小学,每年都举办“劳动大比拼”活动。一二年级的孩子比赛整理书包、衣物,三四年级的孩子比赛包饺子、炒菜……在该校校长薛东看来,劳动大比拼不仅要教劳动技能,更要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
“植树节种树时,20分钟教会孩子们怎么使用铁锨,这是劳动技能,不难学。”薛东说,“我们给每个孩子都安排劳动‘岗位’,放学后分别负责关灯、扫地、擦黑板、摆放图书等,都很简单,难在每天坚持,这就是培养劳动习惯。”他最看重的是如何培养劳动精神——邀请物业工人、奥运冠军等各行业代表作讲座,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劳动者,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薛东说,跟孩子们讲“奋斗”“拼搏”,他们可能觉得遥远,那就跟他们讲“劳动”,物业维修是劳动,运动员训练也是劳动,所有的成功都需要靠努力劳动才能实现。
曹大刚认为,在劳动过程中,孩子们还有很多心理收获——一是释放力比多,通过劳动活动释放力量;二是一些与生命相关的劳动如种植,能看到植物的生长过程,是直观的生命教育;三是劳动过程中可能遭遇挫折,是很好的挫折教育,其间父母老师的陪伴、指导,能满足孩子被爱的需求;四是劳动成果能给孩子带来收获感、安全感,也会因自我实现受到尊重而实现人格完整。
三位一体助推“落地”
如何避免劳动课走上被边缘化、弱化的老路,真正实现“落地”? 对此,薛东表示,有了新课标,劳动课程就有了标准和依据,学校会更加重视劳动课。他指出,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配合,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区也应积极参与,营造崇尚劳动的氛围。
“说到让家长拍视频,很多家长‘慌’了,感觉被‘留作业’了。”薛东笑着说:“我是校长,也是家长。我在家里教女儿做饭,她不学;但老师要求拍视频,她的积极性一下就提高了。所以,这其实是‘帮助’家长推动孩子学习技能,不应该看作负担。”
的确,新课标发布后,很多家长担心增加负担。对此,李峥嵘建议,在设置课程时应考虑尽量减轻家长负担。同时家长也应言传身教,在生活中传递热爱劳动的精神、善于劳动的能力。
“为防止形式化,劳动课程应注重可操作性。”张记书建议,要给学生多种选择,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生存、生活、生产技能,让学生在劳动中真正获得成长。
上一篇:陈学庚:从中专生到院士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