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做科普不仅仅要告诉公众科学是什么,还要告诉他们科学为什么。“是什么”与“为什么”的区别就在于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等等。换句话说,科普不仅仅要传播知识,更好帮助公众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因为“科学的精髓是其方法”。
说到方法,就有一个值得科普工作者或者说从事科普的人去思考的问题:科普有方法吗?或者说我们是否需要一套科普方法论?如果有的话,那么这些科普方法是什么? 我们常说,做科普不仅仅要告诉公众科学是什么,还要告诉他们科学为什么。“是什么”与“为什么”的区别就在于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等等。换句话说,科普不仅仅要传播知识,更好帮助公众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 现实情况下,无论你是阅读科普文章,刷科普视频,听科普演讲,相信你都会有下面的这番感受:科学内容经过一些人的阐述,会让你感到豁然开朗,非常过瘾,甚至能激发出你去探索更多科学的兴趣和欲望;但也有一些人阐述本来可以很有趣的内容,却讲得很枯燥。实际上,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些科普方法的问题,只不过这些科普内容并不会把科普方法外显化,而是内隐在它们所表达的内容以及表达方式之中。
在日常工作中,笔者接触和访谈过很多优秀的科普专家,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专职的科普工作者,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科普的实践性很强,如何做好科普的理论或者说方法论应该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这里面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悖论或者说“窘境”,那就是从个人的层面来说,我们研究出来的如何做好科普的理论成果也往往会发表在学术期刊之上,而那些从事科普实践的人却很少去看这些期刊上的成果。于是二者就发生了时空交错,或者说不在一个“频道”上。
诺丁汉大学的科学传播专家在一篇博文中曾经写道:在告诉科学家该如何去传播,传播什么,以及为何传播时,学术圈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开始激增,然而不幸的是,这些研究的结果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科学家不会去看的学术期刊中,而且其语言也是科学家可能不会真正理解的。因而在那些仍然从事传播的人与那些想告诉他们如何传播的人之间存在着某种隔阂。也就是说,研究的人所研究出来的成果并未被从事传播的人所用,这一方面是资源的浪费,另外一方面也会让传播达不到理想的结果。
所以这就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实践中总结做好科普的方法,同时也把理论研究的成果传 在交流和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科普从业者认为并没有科普方法这一说,或者说做好科普并没有“一定之规”,因为目标受众感觉好、有收益,那就是优秀的科普。实际上这已经流露出了他们对科普方法的看法,虽然有些人并没有意识到,但是他们潜意识里就是在践行某些科普方法和理念,比如搞明白自己的目标受众。这也就是说,很多专家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这些方法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但是他们并没有刻意地去总结梳理,甚至很多人对如何做好科普的方法是融合在各自的科普报告、科普视频和科普文章中的,只不过他们不会特别地去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方法论,比如绝大多数人都会在自己的科普实践中用到讲故事、打比方、举例子、“去术语化”等方式方法。
实际上,我们倾向于认为,做好科普还是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只不过有些时候从事科普实践的人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践行着这些方式。这也给科普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课题,那就是通过对实践的观察和深度参与总结梳理出取得大家公认的方法,以为更多的科普从业者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正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上一篇:机床加工大尺寸工件“力不从心”? 灵巧的混联机器人来了
下一篇:丘成桐的文史情怀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