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史 诗
这个季节,自然科普工作者马庆宇每周末都出现在北京动物园的水禽湖边,带孩子们观测夜鹭的繁殖行为。每年春天,上千只夜鹭会在这里打造巢盘,生下小宝宝。它们抢占巢位、搭窝筑巢、结对繁殖、生蛋孵卵、哺育幼鸟……整个过程持续2个月左右。
“水禽湖的夜鹭筑巢总是选择特定的几种树枝,城市园林中这些巢材的数量是决定夜鹭繁殖数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的科普活动通过带领人们观察鸟儿怎样繁育后代这种有趣的过程,让大家了解人类怎样与城市里的野生动物打交道,怎样维持城市生态的健康。”科普游子创始人马庆宇告诉记者。
白洋淀来了这样一群人
大学期间的马庆宇是位狂热的动植物爱好者,关注生态保护。2014年,马庆宇离开原单位,组建了5人科普团队,成员都是出自中科院系统的年轻人。
理想总会照进“骨感”的现实,科普游子也曾走过一段弯路。他们先后经历了资金不足、合作不畅等困难,有人离开,也有人坚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马庆宇带领团队开始集中精力深耕自然科普教育。
转机出现在2015年夏天。当时河北白洋淀有两个非常有特色的小岛,科普游子经常去岛上观鸟,记录水生植物和昆虫。一来二去,他们便与岛上的度假村合作,成立了自然科普活动基地。“原先,当地村民和许多经营者还会架设鸟网、掏鸟蛋、电鱼,满足口腹之欲。团队便印制一些保护生态的宣传手册送给当地村民,教他们识鸟护鸟,保护生态环境。”马庆宇说。
渐渐地,科普游子推出的白洋淀自然生态考察活动和科普课程非常受欢迎,解决了团队运营方向的难题。在白洋淀的芦苇荡深处,源源不断涌入来自大城市的自然爱好者,团队知名度逐渐打开。
“从开船的师傅到卖莲蓬的大妈,从采粽叶的大爷到承包芦苇塘的年轻人,他们见了我都会热情打招呼,让我们来多做活动!”马庆宇说。
做科普要“授人以渔”
通过不断打磨,科普游子利用学生周末时间和寒暑假期,专门组织亲子自然科普活动。如今,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团队已经规划自然生态科普考察路线40多条,每年举办400场科普活动,涉及天文、地质、古生物、植物、鸟类、昆虫、海洋生物等十多个领域。
在野外,科普游子的老师教孩子们按照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使用大众可操作的调查设备,通过科考的方式认识自然万物。“我们的活动非常有趣,比如测量植物的生长速度,监测土壤的变化,研究不同蚂蚁窝的家族关系,用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分布,采集鉴定岩石标本,寻找火山堰塞湖地下涌泉的位置等。”马庆宇说。
运营8年,团队老师们收藏了大量精美的自然收集物和动植物标本,除了各类植物奇形怪状的种子、果实,还有千奇百怪的鸟窝、重达30斤的蚂蚁窝,罕见的鸟类羽毛、珍贵的龟壳、五颜六色的鸟蛋、散发着清香的熊猫粑粑……
前不久,一位经常参加科普游子活动的初中生给人教社地理组写信,指出教材中藏羚羊的插图使用有误。人教社专家组鉴别后表示将对图片进行更换。每年,科普游子的老师们都能收到许多家长的“报喜”,这类事情总能让马庆宇感到骄傲。“大家可能很难想象,我们最近新鲜出炉的《白草畔生态调查项目报告》,是由20名9-13岁的同学们完成的!”马庆宇说。
把大自然“搬”进校园
科普游子的自然学者们不仅进行野外科考,还在做着另一件同样属于他们心中理想的事——把自然科普送进校园,一坚持就是7年。
在学校,团队老师们会“变身”大自然的搬运工,把自然界最美、最震撼的部分带进教室,与孩子们分享自然科考中的喜乐见闻。漂亮的果实、种子、花朵、蜂巢、蚂蚁、鸟窝、羽毛、矿物、化石,都是他们的教具。
此外,科普游子还帮助一些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和风景区研发自然科普课程,协助规划科普活动以及培训自然教育讲解员。科普游子还是中国林学会全国自然教育师培训体系及课程的研发、授课单位之一。
马庆宇的微信名叫“我在户外”,虽担负管理工作,他还经常带队活动,穿行于森林、湖泊、大漠、戈壁,忙碌是他的常态。记者联系采访时,他正登上飞往海南博鳌的飞机,思考如何结合东屿岛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规划那里的自然科普课程和活动。这是科普游子最近的一件大事。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