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山区、寒温带平原及高山气候区,是北方针叶林的绝对优势建群树种。我国现有落叶松总面积1083.51万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316.29万公顷,在全国优势树种人工乔木林中排名第四,是我国北方和南方亚高山区重要的用材和生态树种。
4月24日,记者从中国林科院获悉,中国林科院张守攻院士团队于近日在《植物学报》(JIPB)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Larix kaempferi genome reveals new insights into wood propertie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完成了落叶松高质量全基因组图谱,发现了LkLAC和LkPRX基因在针叶树木材特性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将为解析落叶松独特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辅助育种奠定基础,也为其它针叶树种生物学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针叶树种遗传改良研究组自70年代开始致力于落叶松遗传改良和定向培育研究。在全面完成落叶松育种世代更新基础上,为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于2015年提出了“落叶松全基因组测序”项目,此次本论文的完成有效增强了落叶松从基础到应用研究的连续性。
团队基于1.30Tb三代测序和0.52Tb二代测序数据,组装完成了大小为10.97Gb的落叶松基因组,Contig N50为1.09Mb,注释了4582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发现落叶松基因组66.8%由重复序列组成,其中LTR-RT占69.86%。
基因组进化分析表明,落叶松与花旗松物种分化大约发生在65.9个百万年前,1139个基因家族在物种分化后发生扩张,而581个基因家族发生收缩。团队从31年生的落叶松全同胞家系中筛选出两组木质素含量显著差异的群体,基于群体转录组学,发现落叶松中的木质素含量差异主要由木质素单体聚合过程决定,且六个基因(LkCOMT7、LkCOMT8、LkLAC23、LkLAC102、LkPRX148和LkPRX166)的表达量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图为LkCOMT、LkLAC和LkPRX调控落叶松木质素单体聚合的机制。来源:研究团队
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孙超博士、谢允慧博士以及比利时根特大学的Zhen Li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林科院张守攻院士、曾庆银研究员以及比利时根特大学的Yves Van de Peer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项基金资助的资助。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