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期。4月15日开始,31个省份均进入森林草原防火期。当前面临的防灭火形势什么样,相关工作进展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严峻,下好先手棋防患于未“燃”
当前,随着天气转暖,春耕生产全面展开,加之“五一”假期临近,民俗、旅游等用火将显著增多,这些都进一步增加了火灾隐患。
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
靠前驻防打早打小打了。在我国,不少林区地处偏远,周边救援力量薄弱。为了弥补这部分短板,应急管理部提前向重点地区预置力量,组织国家森林消防队伍跨省机动驻防,紧要期动态调整靠前驻防。今年春防期间,森林消防队伍动用6000余人,在20个省份的123处重点火险区担负靠前驻防任务。“全力打早打小打了,火灾处置更加高效,24小时扑灭率达到90%以上。”国家森防指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副局长兼火灾防治管理司司长彭小国说。
管控火源排查隐患。早晨8点,位于云南省保山市的善洲林场云雾缭绕。“现在是高火险期,请扫防火码进行登记,暂时上交您所带的火种。”保山市森林消防支队的消防员们早早忙活了起来。另一边,班长刘少勇带领队员徒步巡护,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用火行为,“每天都要携装巡护不少于20公里”。
国家森防指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林草局森林草原防火司司长周鸿升介绍,2021年,国家森防办牵头在全国开展野外火源治理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的专项行动,累计排查火灾隐患15.79万处,整改火灾隐患13.62万处,查处制止野外违规用火4.53万余起。
体制机制不断理顺。近年来森林草原防灭火组织指挥体系不断健全,目前31个省份100%的省级、96%的市级、90%的县级森防指办公室调整至应急管理部门。今年应急管理部组织在6个省份开展乡镇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规范化管理试点,让基层防灭火工作事有人干、责有人担。
提升防灭火装备设施水平,航空消防覆盖范围拓展至21个省份
旋翼一点点转动起来,伴随着轰鸣声,一架红白色的高原型“Mi—171”腾空而起,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林芝支队巴宜区中队的消防员们正在进行索降训练。
“西藏地形垂直高差大,林区山高、谷深、坡陡,机动扑救难。这架重型直升机具备4吨外吊挂能力,可以吊装小型挖掘机、吊车等;并且在海拔3000米以上不减载的情况下,可装载将近30名人员,帮助执行高原及山区灭火、大规模人员输送、物资投送等任务。”巴宜区中队中队长浦同猛告诉记者。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全力推动森林航空消防力量建设,增加了高原型直升机数量,航空消防覆盖范围拓展至21个省份。聚焦基础建设短板,防火道、隔离带、蓄水池、机降点、应急通信网等设施也在逐步完善。2021年中央投资24亿元建设防灭火基础项目167个,安排转移支付资金近10亿元用于防灭火支出。
“去年扑救四川冕宁县的一起火灾,火场西线植被呈立体分布、非常茂密。如果不是有一条防火道,队员很难进去,附近村庄很可能受到影响,甚至可能被大火围困。”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副总队长程成回忆。
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副局长闫鹏介绍,近年来,森林草原防灭火领域引进了很多新技术、新装备,在安全高效防控火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浮空通讯中继平台为例,它既可以用于空中侦查,也可以在无公网信号条件下,连续6至8小时提供半径100公里范围内的语音中继、图像传输,确保在任务中实施不间断指挥;再比如消防机械外骨骼,能够使队员肩部承受压力平均降低40%,帮助增强队员的负重能力,减少体能消耗。
“我们还加大了无人灭火、远程灭火、避险逃生等装备配备力度,特别是随着灭火炮、无人机等灭火装备的列装,有效解决了一些灭火难题,也减少了灭火队员在复杂环境中摔伤、烧伤的风险。”闫鹏说。
在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中,预警监测也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据了解,在巩固强化航空巡护、地面巡查等传统监测手段的基础上,当前正充分利用各类卫星开展全天候火情监测,最短每30分钟可进行一次全国监测,确保初发火灾及时发现,为快速处置赢得先机。
“去年卫星监测火灾发现率较前年提高了13%。接下来自主接收卫星数量将由目前的4颗增加到10颗以上,分辨率也将由现在的1公里提升到375米,每天覆盖全国的次数也将大幅提升。”彭小国说。
细化实化各项准备,全力将风险降到最低
据统计,近10年来,约80%的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于3至6月,其中人为因素占到86%以上。“当前面临的防灭火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彭小国说,要树牢底线思维,及早会商研判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把源头管控作为防范火灾的第一道“防线”,协同推进防火宣传,加大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推动群防群治和联防联控。同时,保持高度戒备,抓实应急准备。
为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当前全国部署了森林消防队伍1.9万人、地方专业队10.8万人、航空消防飞机62架,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国家森林消防队伍赴多个重点省份跨省机动驻防,同时细化实化力量、指挥、装备、物资和安全防范等各项准备,全力将风险降到最低。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