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应对“双减”后的中考,“境脉”教学至关重要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地理课堂
(图片由作者提供)

4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对“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次中考命题提出了要求。通知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卷试题结构,减少记忆性试题,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坚决防止偏题怪题,促进有效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这一要求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的优化教学方式要求是一脉相承、相互呼应的。

有研究提出,境脉与文化对人如何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境脉,“境”是“情境”,是学生学习知识时所处的各种环境;“脉”是“脉络”,是处于具体情境中的核心知识背后的学科发展逻辑。

注重学科融合,在情境中有效带动思维发展

基于学习科学的友善用脑课堂坚持“创设情境、诱发思考、引导结论”的教学原则,提倡教师创设有主题、有逻辑、有连续性的学习情境,强调抓准学习目标和找准核心知识点及其学科逻辑,让学生在情境中沉浸体悟,在活动中具身体验,在规则下合作探究,在评价中发展元认知,在团队碰撞中激发思维、提升能力。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刘慧杰老师的“河流特征及影响因素”地理复习课,从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引入,播放了康震老师就长江、黄河对李白等诗人文学创作影响所做的点评视频,然后把古诗名句贯穿在了后续各个学习活动当中。通过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分析,复习河流发源地、注入地、流域等基本概念;通过“欲渡黄河冰塞川”“九曲黄河万里沙”,结合相关图文资料寻找河流的水系特征;在解读“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的地理信息中,综合分析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自然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并以团队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讨论结果。整节课将古诗作为学习情境,从基础概念到水文特征,再到影响因素的关系,课堂学习围绕核心知识一步步推进,知识点准确、逻辑清晰、情境恰当,有效带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注重团队学习,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袁磊老师在“密度及其测量”的物理复习课上,从北京冬奥会中国获得奖牌情况,过渡到判断教师手中奖牌的材质,以“探‘密’奖牌”为学习情境,通过“大猜想”和“解谜团”两个活动,让学生先进行理论推测,回顾物理原理,设计验证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测量。实验测量中还特别关注了实验条件出现偏差,如何克服困难,解决非标准实验问题。通过理论推测到测量验证,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了通过密度判断物质材质的方法,进一步深刻理解并能灵活应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友善用脑课堂上,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以团队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体悟知识生成过程,通过规则的指引有效达成学习目标。这样的课堂,学的不再苦,教的也不再累,但学生的思维提升变得更快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变得更强了。

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双减”下的课堂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实际获得。“双减”后的考试命题是要巩固政策成果,推动教学改革深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学校和教师要以此为新起点,在常态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运用的学习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是注重情境创设,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中,让学生的思维深入到学习活动当中,促进学生的正向迁移。二是注重团队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起经历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和提升素养的过程,在共同体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三是注重学科融合,使知识与具体问题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需求驱动下,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整合式吸收运用。四是注重综合实践,使课堂、作业、课后服务及校外实践形成有机结合,让学生知行合一、学做结合。

(作者系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运营部部长)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