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汛期将到,为什么要读懂气候预测?

来源:中国科普网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夏季气温高、降水多,汛期旱涝灾害频繁,因此是防汛减灾的重要时段。国家气候中心近日对公众发布的2022年汛期气候预测显示:今年汛期(5月至9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全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到偏多,台风影响偏重。

面对“一般到偏差”的汛期气候预测结论,公众如何理解?又该怎样未雨绸缪?4月15日,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肖潺作了一一解读。

气候预测怎么用?应对极端天气,做好准备时间充足

“与伦敦、巴黎等城市相比,北京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最多月份的降水量是最小月份的10倍。”肖潺拿出了一张曲线图指着上面介绍说,伦敦、巴黎等城市的降水线条较为水平,而北京和我国全国平均的降水量曲线像一个“凸”字型,这样的降水曲线是由我国季风气候特点造成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天气气候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如果说天气预报影响近几天的安排,那么,气候预测无疑为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提供了时间上更充足的准备。

“这对工农业生产、经济活动部署等都非常必要。”肖潺称,尤其是针对防汛抗旱工作进行准备,能够有效减少气候异常带来的影响。

就2022年汛期来说,预计夏季主要多雨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北方地区要注意防范流域性洪涝、短时强降水、局地强天气;南方地区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地形地貌复杂的地方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全年登陆和显著影响我国的台风个数正常到偏多,台风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并可能有北上台风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肖潺认为,北方地区台风活动较少见,应对台风的经验相对薄弱,要提高台风灾害防御的能力,减少台风带来的不利影响。

气候系统是复杂的、不断演变的系统。肖潺说,国家气候中心将密切关注其发展演变,及时向公众发布滚动订正的汛期气候预测结论。

气候预测怎么读?两周以内是预报,两周以上是预测

“预测是未来趋势的研判,是可能性的把握。”肖潺这样描述他对气候预测的理解。

肖潺进一步解释说,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区别首先在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其次在预报和预测的区别。天气是短时的气象现象,气候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气候特征的平均状况描述。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时间尺度不同。通俗来说,两周以内是天气预报,两周以上是气候预测。

汛期气候预测指出,今年汛期(5月至9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肖潺解析,“一般到偏差”是通过标准计算获得的,如果气候状况偏离平均状况比较大,那么气候异常程度较高,气候状态就是“偏差”。平均状况是综合计算全国各地的数值得出的数值。

如何读懂气候预测?可以结合地域特点,重点读降水和气温,再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比如气温方面,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尤其是中东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方面,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华北、华东北部、华中北部、西北东部、西南东部等地降水偏多,华南南部、西南南部、西藏南部等地为次要多雨区,华中南部、华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西部等地降水偏少。“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指的是相对平均化的气候状况,不表明北方降水一定比南方多,而是说北方降水比常年(指过去30年平均,1991—2020年)多。

气候预测准不准?多部门协作进行科学研究会商研判

“‘琢磨’这两个字有无穷的乐趣。”肖潺说,不同模式预测和大家的讨论既有共同点又有分歧。摸准老天爷的脾气,不断检验复盘,不断获得科技进步上的收获感。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北部、亚欧大陆东南缘,西边是青藏高原,囊括了最大的大洋、最大的大陆和“地球第三极”的三个“最”,因此,海洋、陆地、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都很大,影响气候的因素也很复杂,描述、分析气候存在很多难点。

肖潺介绍说,气候预测主要有统计和模式两种方法。其中,统计是对已有气候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等,找到气候系统的可预报性。模式则是量化大气运动建立物理模型,用模型建立“实验室”来模拟气候状况。

“但是目前,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不足。”肖潺称,首先,每年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产生的影响也可能不同,因此主观上的分析容易有偏差。其次,模式不能做到足够的精细来描述复杂的气候系统过程,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值得高兴的是,气候预测的两种方法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一方面,通过对预测结论进行复盘总结,另一方面,从统计上认识气候现象的能力不断提升。

“从预测的得失分析原因所在,提高对气候系统的认识。”肖潺说,发展更为精细的气候预测模式,可以更好地描述物理气候系统,做到更加精确的预测。尤其是引入人工智能,进行深入加工,能够更好地认识模式预测的结果。另外,其他科技的进步也会推动气候预测快速发展。比如大型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可以实现更高分辨率的模式、更多样本的计算,增加对不确定性把握的能力。

然而,由于气候预测科研性很强,很多科学技术的问题亟待解决。所以,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同参与科学研究、会商研判,可以提高对气候的认识。国家气候中心正是共同会商的基础上对外发布的此次预测结论。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