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精神象征的央视品牌节目《国家宝藏》重启开播,第一集选讲的是我国清代奇女子王贞仪,历来罕为人知:她不仅学识渊博,阅历丰富,而且多才多艺,著作等身,涉及数学、史学、文学、医学、气象学、地理学、天文历算、书画艺术等领域多达64卷,为祖国学术殿堂增光添彩。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以纪念她作出的独特贡献和积极乐观的不屈精神。
史载1769年,王贞仪出生在金陵(今南京)一个渐趋没落的官宦人家。祖父官场坎坷,数次被清帝召见又屡遭狱难。但在家中,由于王贞仪幼年“超慧”,祖父十分喜爱,视她为奇才“掌珠”,亲自教她文史书画和天学历算等古典知识,奠定了她的才艺(情)基础。可惜没几年,祖父获罪被流放到东北吉林;王贞仪自学“复读家藏诸历算书善本十余种,潜心稽究十余年不稍倦”并善于观察实践,使她在很多方面获得真知灼见,如对月食原理的探索等。她有一首《自箴》诗:“人生学何穷,当知寸阴宝。所难在实践,所尚在闻道”。因为祖父的流放、丧葬,史载她11岁到16岁的数年间,随家人长途跋涉,先后到过江苏、山东、京畿、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江西、浙江等地,翻越泰山、华山,横渡淮河、黄河、长江、珠江等。文献描述她“京师逗留,西折关中,南过荆楚,至粤地居留数月”“天南地北,跋山涉水,亲历险阻丛生、举步维艰”。 这种独特的青春阅历,和八方风俗缤纷奇异的见闻,进一步令她视野开阔,情感丰瞻;充满了新的生活追求,也提升、扩大了胸怀格局。她沿途登山赏水,留下不少有价值的诗文作品,如《粤南竹枝三十首》等,无不观察精到,富有地域特色与生活情趣。披阅史料,考辩证据,发现王贞仪两次羁旅吉林期间,曾“跟随某蒙古将军夫人”习练骑射,竟然可以达到“发必中的”,每“跨马横戟,往来若飞”的程度。难怪在诗中,她自抒襟怀:“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真可谓豪情万丈,不让须眉;但她出嫁时想带走祖父的一册书,都不能被封建家族所允许,也只能无奈无助地抱憾而放弃。
早在十几岁《上卜太夫人书》的信札中,王贞仪就曾经呼吁:“唯今世迂疏之士,动谓妇人女子不当以诵读吟咏为事”“六经诸书,皆教人以正性明善、修身齐家之学,而岂徒为男子辈设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王贞仪变得柔忍坚强而更加执着。当她和丈夫共同编辑自己的《德风亭初集》成稿后,面对社会嘲讽:“妇人女子,唯酒食缝纫是务,不当操管握牍,吟弄文史翰墨为事。”她稳健地应对,勇敢地抗击,指出“唯仪秉性坚白……凡目前之意,所抵牾者,辄必攻辩。执玉碎之见而暗瓦全之情,抱独醒之痴而悖啜醨之沉。”足见其柔而不怯,自强不息的卓越风姿和追求。
“君子固穷”——她安贫乐道。王贞仪的夫家詹氏贫寒困窘,婚后的她曾为“米价”发愁,也偶尔诉诸诗文,但仍然笔耕不辍;尽管要承担家庭主妇的繁务职责,她却从没有停止读写创想,婚后第三年就完成了《象数窥余》一书。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倾慕权贵,由于她当时声名在外,有地方官吏请她润笔,亲戚朋友请她撰写寿章书序。她绝非来者不拒,有“酬”必应——“对佞佛之言,阿曲之文,或者空洞无物”的作品,现有文献明确记载她是:“直言不讳,拒之甚坚”。
“君子坦荡荡”——王贞仪襟怀磊落,超绝世俗。当年她正是20多岁的妙龄,公然收“年轻男子夏乐山为徒”,文献记载:她还指导过另一位“弱冠”男子任某写诗,与其他一些文人男士保持艺文“交往”等等。这在两百多年前的“康乾盛世”,何等“胆大妄为”!
众所周知,央视品牌《国家宝藏》影响日盛,深入人心;王贞仪也为国争光,名播海外,举世传闻。近期,中华书局出版了她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德风亭初集》。著名的顶级刊物《自然》“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专栏,也把“兼资文武,六艺旁通”的王贞仪选入其中,成为国际科学文化交流的一道靓丽风景。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
上一篇:“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
下一篇:钠——食盐里的元素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