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在“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中提到要“大力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科普作品”,从现实情况看,科普短视频已成为传播和普及科学的重要形式,甚至各个平台都在布局科普短视频。
作为一种以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为手段,依托移动短视频应用的一种移动社交新媒体,科普视频可以有效地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树立科学方法、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短视频是科普的手段和途径,科学内容是其内核。当前的科普视频已经成为众多视频平台争相布局的“蓝海”,尤其是在“双减”的背景下,科普视频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
在面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方面,应该说科普短视频存在着很多优势。首先,它符合当下公众的信息消费习惯,那就是碎片化、即时性,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公众认为的“深奥且复杂”的科学现象和内容展现出来,从而实现了“一频胜千图”的效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科普短视频似乎验证了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以及“媒介是人的延伸”,一方面科普短视频本身也成为某种形式上的媒介,另外一方面它也借助于相关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人这个“物理实在”。
其次,科普短视频有效地将科学与消遣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通过轻量化的方式实现了“scifortainment”的效果,也就是科学(science)+信息(information)+娱乐(entertainment)。借助于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可以让用户满足于以极低的时间、空间、经济成本学到不同类型知识,这也体现出了短视频的知识属性在不断增加。
再次,科普短视频的一大优势在于互动性,也就是让用户在观看科普短视频的同时可以通过留言、评论和弹幕等形式发表当前的感受和评论,这实际上摆脱了传统科普形式的单向传授模式,或者说受众反馈滞后的状况,进而提高了用户的参与感,搭建起大众与创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观众可以自由表达其喜好,创作者通过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相应计划,还可以通过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激发新的创意,为创作更好的作品打好基础。
但是,在积极鼓励和支持并且继续创作系列优秀科普短视频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科普还有众多其他形式,或者说需要在各种形式之间找到平衡点,而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且不论 “王者峡谷、吃鸡战场和算法丛林”的现状给科普带来的困扰和难题,科普短视频本身如何在“娱乐至死”的情形中真正实现“知识不朽”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某些科普短视频为了能够真正地“火”起来,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娱乐”的因素,以某些“奇观”作为吸引关注的“入口”。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科学与娱乐是互斥的,否则就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可能有人会反驳说,科普这件事本身就是要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至于如何更深入地学习科学,那就需要走进课堂。但是如果激发起他们兴趣的是那些“娱乐”成分,是某种意义上的“奇观”,那么科普短视频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初心”吗?
有一种说法认为,科学的精髓在于其方法,“因为它能使公众不必去执行困难的数学运算和记住多得可怕的大量事实,而无可争辩地掌握真正的科学。”科普不仅仅是要告诉人们科学是什么,还应该努力去告诉人们科学是为什么,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让公众了解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理性。而碎片化的呈现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把科学呈现为某种孤立的事实,而非一个整体的需要不断证实、再证实的过程,而公众也习惯于越来越栖息在一个支离破碎程度比电视和广告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网络世界中,那么最终他们便有可能把科学“信息”碾成“事实”碎片,从认识自然的相关背景中剥离出来。
当然,笔者在这里想强调的是,我们在大力支持科普短视频的同时,也有必要从研究的视角关注和探讨如何让科普短视频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不仅仅传播知识,更要传播科学方法,帮助公众培养科学理性。与此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科普形式,促进科普“生态”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上一篇:穿越光速空间,开启神奇宇宙之旅
下一篇:用一首RAP,把科技史唱给你听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