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如何让科普教育成为人才培养催化剂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2021年岁末,中国科协发布《中国科协关于新时代加强学会科普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了科学普及的重要性,要求加强学会科普工作,拓展学会服务青少年科普的渠道。可见,由上自下,社会各界将给予青少年科普教育更大的支持力度。

 科普教育契合“双减”初衷

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要求,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发挥科协系统资源优势,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双减”的初衷在于减轻学生的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学生争取更多空间以帮助其自由健康成长。换而言之,“双减”并不是让学生更“闲”,而是如何更加正确地利用这些时间,践行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切实提高学校教学育人水平。

 科普教育以其价值和意义,恰能满足“双减”的这些初衷要求,极大地丰富和优化学校课后服务,助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

青少年科普教育从三方面落地实施

首先,整合科普资源。科普资源是开展科普教育的基础。联络集合优质的科普资源,将其用于青少年科普教育,并与学校做好对接落实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科普资源应包含:各地科协、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和领导功能;科学家、科研团队、科普作家、科普教育者、科普从业者等专家资源是核心;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科学研究中心等是实施基础。三方面资源合作无间,并与当地教育部门、学校打好配合,才能把青少年科普教育这件事做好。

其次,形式要丰富。科普教育落实到学校,不能只是传统的上课模式,形式一定要丰富,与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关联。除了针对各年级设计合适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外,还应涵盖兴趣社团建设、开展校内科学活动、建设校园科学文化氛围等。让专家走进学校,学生们也要积极走出校门,利用好科技场馆、科研基地等公共资源,开展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校外实践活动。

在内容上,科普教育除了讲授科学知识和前沿成果、传授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外,还要重视传递科学家精神,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涵盖科普阅读和科普创作等内容。

第三,打好基础。老师在科普教育实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科普教育前要做好老师的相关培训,保证任课老师有能力推进和落实相关教学,并定期开展研讨交流会议,分享教案经验,互相汲取提升。此外,还应为老师提供更深层次的科普教育进修机会,使其具备自主研发设计课程的能力,以组建学校科普教育的核心团队。

此外,科普教育落实到学校,学校以往的资源配置必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求,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十分必要的。

科普教育应注重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

“双减”本意是减轻学生压力,科普教育不应成为新的负担。因此,科普教育应以激发科学兴趣为根本,不应以追求和攀比成果为目标,把握好限度分寸。在具体落实校园科普教育过程中,要少教多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流程,可以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思考、尝试探究的空间,对知识可以充分地自由应用,避免画框框和规则化。

在实行过程中,各方科普资源应与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建立有效的长期合作模式,保障科普教育的持续性良好发展。术业有专攻,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应积极沟通交流,互相学习理解,积极改进提升,保证科普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成功融合。

总之,科普教育应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尊重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各方协作,共同助力人才培养。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