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我国先秦时期是如何防疫的?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考察我国先秦时期的公共卫生实践,主要包括居住环境、水源卫生、个人卫生、流行性疾病、制度规则等方面。

先秦时期,人们在选择居住环境时,很看重是否符合卫生条件。《诗经·大雅·公刘》中有这样几句话:“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意思是:“忠厚我祖好公刘,又宽又长辟地头。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测一周,勘察水源与水流。”这样的地方不容易滋生病菌,这可能是最早提出要重视居住周边环境卫生的文字记录。古代的瓦具有排水、避免内部潮湿、墙面发霉、防晒、保护房屋等作用。西周时期的陕西岐山凤雏遗址中出土的瓦片,证明了当时的人们注重居室建筑卫生条件,不仅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历史环境提供了第一手实证资料,也为我国公共卫生起源于西周或者是更早时期提供了实物证据。

水源与环境卫生十分密切。《周易》中提到,为了防止地下污物渗入井内,就用瓦甓修井,叫做“井甃”;《说文解字》中也提到,为了防止地面污物流入井内,人们便在井口安装木栏杆,叫做“井干”。《周易》中的“井卦爻辞”中说:“井泥不食,旧井无禽”,意思是“井底的污泥不能食用,废旧的井水污浊,禽兽也不来饮水。”三国时期魏国的王弼著有《周易注》,对此进行注释:“井泥而不可食,则是久井不见渫治者也。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向,而况人乎?一时所共弃舍也。”强调人们对水井要经常清理淘洗、去除污泥,不能食用这种带有污泥的井水。这说明人们对水源质量的要求之高,反映出先秦时期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视。

通过对商周时期殷墟甲骨卜辞与出土的盥洗用具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人们已经有了个人卫生习惯,如:洗手、洗面、洗脚等等。再追溯商朝时出现的古代文字——甲骨文中“浴”“洗”等词语,结合甲骨文具有的象形特点,可以推测出这些字的形成源于人们的个人卫生习惯。还有,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辞·渔父》中写道:“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意思是“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个人清洁卫生的习惯。

我国先秦时期,“疫”通常指流行性传染病。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如《诗经》《尚书》《周易》《周礼》《礼记》等有了对各种疾病的记载。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中有这样的话:“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意思是“苍天无眼,降下饥饿和疫病;丧乱何其多,竟是不可言传!百姓们怨声载道没人说好,你却不曾有丝毫愧怍嗟叹!”句中的“瘥”,就是“疫病”的意思。当时人们认为,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会导致传染病的暴发。据《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则“民殃于疫”;孟秋行夏令则“民多疟疾”;仲冬行春令则“民多疥疠”。

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是在周朝建立的,该时期的医疗机构比较完备,产生了不同类型与分工,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史、徒等若干人。在这之下还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分科,且病患也进行分科治疗。《周礼》中记载:“岁冬则稽其事,以制其食”,强调医师不仅总管医药行政,还要在年末对医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关系到医生俸禄的多少。而“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意思是“治疗无效时,规定要在死者病历上写明死因,并且在医师处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水平。”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病历制度。

(作者系北京市清华志清中学十一年级学生)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