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网讯(记者胡利娟)日前,中国气象局印发《“十四五”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公共气象服务主要发展目标和七大主要任务,提出到2025年,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智慧精细、开放融合、普惠共享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公共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
未来五年,公共气象服务将在哪些方面“发力”?公众将感受到哪些变化、享受到哪些实惠?12月3日,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志华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作了一一解读。
问: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现状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气象服务发展面临哪些新形势?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部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部署要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初步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取得显著进展。
一是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成功应对超强台风、特大洪水、干旱、森林火灾等重大气象灾害。建成覆盖全国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时效由30分钟缩短到5至8分钟,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由“十二五”时期年均1300人下降到800人以下,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GDP比重降到1%以下,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是气象服务人民、服务各行各业取得明显进展。打造“中国天气”公众气象服务品牌,初步建立基于任意位置的精细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88分以上。专业气象服务涵盖上百个行业领域,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重大战略气象保障持续深入。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持续保障国家战略实施和涉及国计民生重大工程的建设。
社会公众高品质生活对气象服务需求愈发旺盛,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特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需要针对社会公众高品质生活对气象服务需求,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
同时,新一轮科技变革为气象服务发展催生新动能。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需要以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业态。
此外,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使气象服务面临新变革。需要针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气象服务运行管理机制,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问:面向个性化需求,计划在哪些方面“发力”,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哪些变化?
答:保障人民生活富裕,服务百姓幸福安康,是气象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十四五”期间,气象部门将围绕人民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大力促进气象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提供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
一是促进服务数字化。将打造 “自动气象观测和智能网格预报+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提升数字化气象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为各行各业提供气象服务数字化接口、插件和图层,为老百姓享受高品质的数字生活、智能生活提供支撑。
二是促进服务精细化。在拓展气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渠道上下功夫,建设公众气象服务融媒体平台,提供覆盖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多元化需求的气象服务。为公众运动、康养、旅游等提供全方位气象服务。
三是促进服务智能化。进一步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气象服务需求智能感知、服务定制供给能力,以用户为核心,实现用户画像管理,提供基于用户位置和应用场景的气象服务。探索利用网络机器人等提供个性化、定制式服务,让公众随时可以便捷获取所需的气象服务。
问:推动《规划》落地需注意哪些问题?将有哪些保障机制和举措?
答:推动《规划》实施,首先要优化发展环境,调动中央和地方积极性,激发各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人才为本,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用好人才激励机制,统筹推进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工作落实,理清工作思路,建立运行顺畅、集约高效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要创新工作方法,根据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因用制宜,突出特色,梯次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进而推动全国气象服务水平整体发展,更好服务保障现代化强国建设。
推进规划落实,一是强化组织推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目标责任。科学组织,推动各层次、各领域、各区域气象服务协同发展。二是加强资金保障。积极落实财政投入,探索建立稳定、多元的气象服务发展投入渠道。统筹各类资源,加强对气象服务基础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气象服务科技人才梯队和学科结构,加大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等复合型人才培养。四是健全法规标准,完善气象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化工作机制。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