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培养具备爱国主义情怀的战略科学家

来源:​中国科普网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为青年工作者注入了“强心剂”。9月3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京举行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聚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新时代如何培养战略科学家、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等话题,多位一线青年代表发表了感言与建议。

针对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这一命题,中国科协常委赵巍胜表示,战略科学家长期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科研项目领域中由最懂的人来牵头,而不是论资排辈,否则把握不住方向。赵巍胜非常赞同会议提出的“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他说:如同当年邓稼先在三十多岁时,就担当了“两弹一星”中的重要角色,保证国家这么多年的国泰民安,现在我们也要有这种魄力。

围绕聚焦全球创新科技人才、打造科技人才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分类评价机制,天津大学副校长巩金龙分享了个人体会。巩金龙认为,以新工科为引领,加强青年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别是培育国家战略人才政策重心,要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向老一代科学家学习,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为国家和世界科技发展“大我”当中。

“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当年回国怀着一不为名、二不为利的信念,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刘明侦谈到,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根本的一件事情。作为当代青年科研工作者,这些年虽见证国家的强大,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很多在关键技术领域还存在着差距。青年科研工作者真正想突破这样的“卡脖子”技术,就要去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甘于做“冷板凳”的科学家精神。刘明侦呼吁,青年科学工作者参与和挑战国家“卡脖子”技术,将老一辈科学家敢于挑战和不怕失败勇气的精神,融入当代科技工作者血液当中。

“国防科技领域是现代科学技术最密集、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也是最具有创新活力、最需要自主创新精神的领域。”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何元智认为,爱国情怀是培养战略科学家最重要的前提。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战略科学家必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是一名红色科学家。她建议,建立科学家精神红色基因培训基地,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把科学家精神纳入红色基因传承范畴,使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培养青年科学家、培养青年人才、培养战略科学家的起点。

清华大学组织部副部长张强建议,向中小学生宣传科学家爱国创新精神,采用新媒体国际宣传理念,比如视频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切切实实把科学家精神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将来也要加入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青年科学家人才队伍中。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林学春说,弘扬科学家精神要从娃娃抓起。网络游戏对孩子的杀伤力太大,建议从幼儿园时就应加强引导、小学开设自然科学趣味性课程等,发掘孩子感兴趣长久持续的发展,并懂得付出努力,就有望成为一名工程师、科学家,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当代青年中很多对科学家精神是缺失的,有些人只是关注明星、关心赚钱带货。”主攻无人机仿生自主控制的北京航空大学教授段海滨认为,科学家精神要在小学的教科书中、直至大学教育中体现,让儿童、青少年觉得当一名科学家很伟大、很自豪。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表示,这次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八个坚持”里最后一条就是弘扬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载人深潜精神、西迁精神,激励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汇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