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都来自尘埃”“‘婴儿’恒星的喷流就像是它出生时的‘嘹亮啼哭’”“星星从最冷最冷的气体里来”……
9月1日,在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校区举行的“遨游宇宙铸梦想”开学科普第一课上,中国天文学会射电天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天眼”时间分配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邱科平用浅显通俗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宇宙观和“中国天眼”的最新发现。
邱科平团队刚在《天体物理学快报》上发表了基于FAST望远镜(“中国天眼”)“发现银河系中距离最远的大尺度结构”成果,这是“中国天眼”完成的首个中性氢谱线成图工作,也是“中国天眼”除了探测脉冲星以外探秘宇宙的一个重要维度。
课堂上,邱科平把这一成果巧妙地融入宇宙演化理论的讲解。宇宙中的气体越冷,越容易聚在一起,一团冷气体云,在几十万年到几百万年间可以聚集、收缩形成恒星。天文学家利用“中国天眼”刷新近邻宇宙气体分布的图像,正是为了探究宇宙演化的奥秘。
基于“中国天眼”超群的灵敏度,邱科平团队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2kpc(1kpc约为3262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条长度达5kpc的中性氢结构,根据其形态将其命名为“香蒲”。根据分析,这可能是目前银河系中距离最远、尺度最长的巨纤维结构,或者是一段新的旋臂。
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是典型的棒旋星系,一位同学问“银河系到底有几根旋臂”?邱科平说,近几年最新研究认为是4条,但争论并没有停止,因为在这些旋臂更远的距离上人类看得并不清楚。“中国天眼”的最新发现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随后,同学们又提出“为什么我国科学家提出在月亮上建望远镜”等问题。邱科平回答说,月基天文台不仅不受大气和电磁干扰,而且如果跟地球上的望远镜组成干涉阵列,还将极大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关于望远镜的分辨率,邱科平打了个比方,单个望远镜的分辨率可以让他在南京分辨贵阳并排站的两个人,而阵列望远镜的分辨率可以让人从地球上分辨月球上的人做出的“剪刀手”手势。
邱科平说,将来“中国天眼”也会组阵提高分辨率。目前“中国天眼”的观测时间申请竞争非常激烈,但不排除今后会有让中学生接触和使用“中国天眼”的机会。
课后,不少同学上台找邱科平合影、签名,有的还立下了报考天文系的志愿。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晓祥说,举办开学科普第一课,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又启迪了同学们树立崇尚科学的理念和乐学善思的探索精神,还能激发他们将来投身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据了解,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教育厅、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技馆和贵州中科天文教育与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未来会邀请更多“科学之星”探苍穹之秘,并采用“线上、线下”双课堂模式向公众开放。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