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在通州区台湖镇的一处农田里,发现了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接下来,科研人员计划定期到这处农田附近开展生态监测和鸟类调查。
当天,科研人员们花费了4小时,赶在太阳落山之前,终于在一处偏僻的农田,发现了大鸨的身影,“为了不打扰它们,我们静静地在200米远的大树旁架好了望远镜和相机,躲进草丛细细观察。”工作人员说,出现在取景框中的两只大鸨,后背上是棕色、黄褐色相间的斑纹,腹部为白色,太阳的金色的余晖照射在它们身上,十分漂亮。两只大鸨边走动边觅食,非常警惕周围环境,不时抬头观望。
雄性大鸨警惕张望、在田间觅食、走在暖暖的夕阳里
两只大鸨一大一小,乍一看,像是亲子关系,但科研人员通过动物行为学知识判断,大只的是雄性,小只的为雌性,雄鸟体长约70—100厘米,体重在6千克以上;而雌鸟体长不足50厘米,体重不到4千克。它们为何会出现在这块农田?据了解,这里曾种植过大豆,散落在田野中的大豆粒可以成为大鸨的食物。近年来,随着本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延庆、顺义、通州等一些地区都曾发现过大鸨。
下一篇:二○二○年度四大科普榜单揭晓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